广州菜市场求变之路——探索业态多元化,留住城市烟火气
不逛菜市场,不知广州味。“食在广州”,“食”一字的要义在于新鲜。广州数百家菜市场链接起遍布全国的供应链,四时蔬果,鱼虾肉蛋,油盐酱醋,经此抵达千家万户的餐桌。
菜市场,就像一本当地的生活历史指南,从这里,开启一场沉浸式的生活体验,用最快速的速度,获得和一座城市的链接。小小的市场,捕捉着居民最细致的表情,留下了城市发展变迁的痕迹。
在科技迭代加速,商业形式日益丰富的今天,菜市场一直留存在我们身边,也在悄然改变。现如今,在一些广州的菜市场,除了买菜,还能做什么?答案有很多:用餐、理发、打游戏、甚至是求医问病……
菜市场作为公共空间的价值依然温热。近日,南都记者走访广州多区菜市场,采访行业协会负责人、学者专家,市场经营者、摊主等从业人员。
南都菜市场专题调研分为变化篇、思考篇、专访篇和案例篇,本篇为变化篇。我们将目光聚焦这些传统菜市场后发现,面对社区生鲜店和到家服务的兴起,广州菜市场规模有所收缩,同时在更新求变,软硬件升级,转型智慧菜市场,引入品牌商家,经营业态趋向多元。
规模之变
购菜渠道拓展,全市菜市场数量减少
菜市场根植于平民大众,起源可追溯至宋朝,坊市分治,“坊”是居所,“市”是街市,即菜市场的雏形。新中国成立后,菜市场几经变迁,成为食品流通体系的核心,在“大国小农”国情下,农业供应链的神经末梢,灵活地满足着城镇消费者对新鲜食材的需求。农产品经菜农、采购商、批发商、摊贩层层上行,可窥城镇化进程的缩影。
人们消费习惯不断被“新事物”塑造和改变,90年代末超市在中国大小城市兴起,2000年后“农贸市场改超市”旋风刮过,2010年代社区菜店、网购冒尖,2020年代生鲜电商、社区团购遍地开花。
广州珠江新城猎德新街市蔬菜区。
广州市肉菜市场行业协会2021年《关于进一步推进广州市肉菜市场发展的报告》指出,2010年后,菜市场出现的新变化:更重视食品质量安全,通过食品溯源保障“菜篮子”质量;引入了品牌经营,包括“老字号”、有机食品店等;市场档主提供微信下单、送货上门等便民服务。
策划:裘萍 江英
统筹:伊晓霞 黄琼红
专题采写:南都记者 黄姝伦 王美苏 伊晓霞 莫郅骅
摄影:南都记者 邹卫 何玉帅 王美苏 伊晓霞 黄姝伦
新媒体协作:林至钦
部分图片由广州市海珠区融媒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奥默默工作室、扉美术馆、广州市肉菜市场行业协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