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长排山之战》管窥地理因素对中越两军山地攻防战术之影响

从电影《长排山之战》管窥地理因素对中越两军山地攻防战术之影响 图片[1]-从电影《长排山之战》管窥地理因素对中越两军山地攻防战术之影响-一鸣资源网

转折出现在天黑以后!与真实历史略有不同,影片中的四连并未奉命后撤会出发阵地,他们在指导员的主持下召开了一场“军事民主会”。借此机会,四连上下认真总结了白天的经验教训。大家注意到,长排山地势陡峭,北侧基本上是悬崖峭壁,南侧坡度稍缓。山上草深林密,道路稀少,观察不易。敌人的依托天然岩洞和石缝构筑工事,既坚固又隐蔽,更占居高临下之势。在这种复杂的地形条件下,我军若在白天发起正面仰攻,很难奏效。但若辩证地看,敌人的强点也是其弱点!突破点正在越军赖以依仗的地形上!受地形的限制使得敌军的防守兵力主要在长排山的南侧和东南侧,此举固然做到了集中主要兵力于主要防御方向,但北侧防守力量薄弱。因此,指导员提出:组织力量借助夜暗做掩护,从北侧悬崖登上长排山;待天亮之后,再从上往下打。这个建议很快得到了上级的批准。

图片[2]-从电影《长排山之战》管窥地理因素对中越两军山地攻防战术之影响-一鸣资源网

这天深夜,四连以一个排的兵力在友邻部队的配合下“猛攻”乱石山敌阵;其余人马则在三班的引导下,秘密地从北侧峭壁向山顶攀爬。由于佯攻部队成功地将越军注意力吸引至正面,四连主力于拂晓时分顺利地登上了长排山顶。天亮以后,四连以采取小群多路的战术,从上往下猛攻岩洞、石缝和草丛这些敌人的藏身之所。在突如其来的打击面前,许多越军来不及调转枪口就送了命,侥幸未死的纷纷蹿入林成招所在的大岩洞。在影片的高潮阶段,面对四连的压顶之势,林成招仍不认输。他否决了亚胜“打不赢就走”的建议,要那些残兵败将“化整为零、化军为民、人自为战”。企图利用自身熟悉地形、擅长游击等特点作最后一搏。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由于四连采取“以分散对分散”的战术,通过搜山、炸洞等方式逐一消灭残敌,林成招的小算盘彻底落了空,其本人也带着满身烈火坠入山崖。长排山,最终落入四连之手。

图片[3]-从电影《长排山之战》管窥地理因素对中越两军山地攻防战术之影响-一鸣资源网

作为一部优秀的军事教学影片,《长排山之战》最大的价值在于为观众还原了一场步兵分队热带山岳攻防战斗。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双方战术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地理因素的限制。我们看到,在热带丛林山岳地区,如果防御者充分利用“坡陡谷深、林草茂密、河溪纵横、道路稀少”这些地形条件,确有可能抵抗拥有兵力火力优势的进攻者相当一段时间;而对攻击者而言,如能在对地形条件和敌我形势有着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采用积极进取的战术,完全有可能在同力量对比不占特别优势的情况下达成作战任务。换言之,同样的地形,即能成为防守者赖以依仗的屏障,有可成为进攻者取得胜利的捷径。孰胜孰负之关键在于,谁的作战技巧更为高潮。(文刘明昭)

© 版权声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