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用重罚让网络暴力尝一尝法治正义

当用重罚让网络暴力尝一尝法治正义

据《中国青年报》3月10日报道,全国两会期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腾讯新闻,对459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4%的受访者觉得当下网络暴力事件多。90%的受访者觉得网络暴力会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形成。90%的受访者支持“将严重危害社会的网络暴力行为纳入公诉案件范围”。

仅从上述数据看,网络暴力对网络社会的伤害无以复加,广大民众对网络暴力的痛恨咬牙切齿。然而,从2006年的“铜须门”到2021年的“刘学洲”,似乎自社交网络诞生以来,网络暴力现象就从未止歇。即便大多数人意识到网络暴力之害,可网络暴力依旧肆虐不止,以至于到了现有的社会力量,都难以对受害者施以有效保护的地步。

事实上,在“沉默的螺旋”效用下,即便是小部分网民,仍然能带来强大的言论杀伤性,任何社会个体恐怕都难以抵御。无数案例证明,网络暴力之伤不会因为部分加害者的暗自反省,得以愈合。且可以相信,若不加以遏制,随着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暴力的伤害会释放出更强大的群聚效应,持续荼毒下一代、下下一代。

或许有人会担忧,重罚网络暴力会不会影响多数人正常发言,衍生“寒蝉效应”。网络暴力与社会舆论之间有清晰的界线,它不以帮助人为目的,而是以毁灭人为目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多数网民分得清什么是“喷子”,什么是“傻子”。对于少数无中生有、损人利己、唯恐天下不乱的社会个体,广大网友不会产生多少共情心态。

虽然,包裹着“伪正义”面皮的非理性声音,在呼吁理性的思潮下一戳就破,可网络舆论天生的延迟性使之不会及时“救人”。推出相应的法律惩罚措施,并不是为了消除众怒,不是为了卸除私愤,更不是为了“以暴制暴”,而是用清晰的法律界限,保护受害者,教育旁观者,鼓舞理性的直言者,阻断网络施暴者的持续逞凶,维护社会基本的公平秩序。

可以看到,现今的网络暴力形态既已超脱了托克维尔对“多数人暴政”的定义,也超脱了《乌合之众》对“集体性失智”的解析。基于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社会模拟论”的判断,在当前多元网络逐利趋向的影响下,在多数人盲目模仿的驱使下,网络暴力俨然成了少数人为博得流量以及背后的利润,持续释放心中恶意的“杀人利器”。

所以,始终要清楚,我们打击网络暴力,不是为了让多数人不说话,而是为了围困充满恶意的少数人,将群体性的无端恶意封印在网络舆论的“潘多拉的魔盒”内。对此,相应的法规政策当凸显“保护力”与“施救感”,善用技术性的和社会性的舆论引导策略,编织全面细致的安全网。(严奇)

© 版权声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