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的孔子弟子
孔子的陈国弟子,《淮阳县志》载为5人,即子张、巫马施、公良孺、陈亢、世硕。而淮阳弦歌台敬奉的只有前4位。查阅有关文献资料,陈国孔子弟子实有5位,世硕之名少见提及,这是由于宋代帝王加封时遗漏所致。故此把世硕之名附于本篇四子文后,略作介绍。
以下为子张请教孔子的几次重要对话:
1.如何为人处世
《论语?卫灵公》载:孔子在陈、蔡间被困时,“子张问行,子日:‘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子张书诸绅。”是说:子张问为人处世应奉行怎样的准则,孔子说:“言语要忠实,行为要谨慎,这样即使到了落后的部落或国家,也可畅通无阻。”子张把孔子这段忠信之言写在衣带上,随时提醒自己身体力行。孔子主张言(论)行(为)并重、一致,行重于言;《论语?宪问》中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过于行”;《论语?公冶长》中把“听其言而观其行”,作为考察鉴别一个人的准则。
2.如何做到明智
“明”,孔子伦理思想观念之一。“明”指智慧,具有洞察一切的智慧。意指待人接物的一种明智态度。对“明”,孔子回答说:有两种表现:第一种谓之“浸润之细水长流,漫漫之功夫。第二种“肤受之愬”(《论语?颜渊》)。第一种如滴水穿石,每天如此细水长流,漫漫之功天。弟二种如针猛刺,突如其来。如果这两种都无效,就说明这人头脑很清醒,不受干扰,不致受骗,别人不能左右。孔子认为君子对暗中谗言或直接诽谤都能正确看待,妥善处理,这样的人才算做到明智。
3.如何做到通达
子张针对个人需要向老师孔子提问道:“士何如斯谓之达?”是说“读书人怎样做,才称得上通达?”孔子说必须做到三件事:一是知直而好义;二是察言而观色;三是虑以下人。大意是说:第一,品行端正而好行仁义,要保持一颗真诚、正直的心,该做的事要尽快去做;第二,认真听人讲话,看人神色;第三,谦逊待人。如同《易经》中的谦卦,其卦象上是地,山在下,即一座山藏在地底下。山代表你的品学成就,令人仰望。但藏在地下,表面看起来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这叫谦虚。不可“自以为是”。孔子教导子张能做到这三点,即可通达。(《论语?颜渊》)
4.如何治理政务
《论语》尾篇“尧曰篇”第二章以特别长的篇幅讲了这个问题。子张请教老师:怎么把政务治理好?”孔子作了详细的讲解,提出了“尊五美,摒四恶”的原则。尊崇的“五美”:一美“惠而不费”,既要惠民,又没有耗费;二美“劳而不怨”让百姓做事,却不招来怨恨;三美“欲而不贫”,就是有欲望并不贪心;四美“泰而不骄”,是持重并不骄傲;五美“威而不猛”,犹是既要威严,又要和蔼可亲。孔子认为这五点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替百姓着想,顺应广大民众的愿望行事,这样就有了共同的目标,必然得到百姓的支持与合作。摒弃的“四恶”:一恶“不教而杀谓之虐”,即事先犯了错抓来就杀,就是苛政;二恶“不戒视成谓之暴”,即平时没有提出训诫,就要看到成效,这叫残暴;三恶“慢令致期谓之贼”,开始放松要求,又突然限令时间,这是害人,也就是贼;四恶“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决完给人的财物,出手时却吝啬,这叫小家之气。
总之,做到“尊五美,摒四恶”,就可以把政务治理好。
关于怎样从政,孔子还讲了八个字:“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是说在职位上要懈怠,应尽心竭力,执行起来态度要忠诚,持之以恒。
5.如何求得俸禄
孔子回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孔子认为说话应谨慎,做事要认真,减少错误,避免懊悔,才是求取俸禄之道。孔子之言宣扬了君子“忧道不忧贫”的道德观念,似含有孔子对追求物质俸禄的贬低,强调儒家“重义轻利”、“谋道不谋食”的原则。
历代帝王推崇子张,给子张以很高的荣誉。自东汉起,孔门弟子包括子张就一直受到历代官府的祭祀,历代帝王也不断对他们追加封号。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子张为“陈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为“宛丘侯”,宋徽宗改为“颖川侯”,南宋度宗威淳三年(1267年),尊封为“陈国公”,并升子张为“十哲”之列。
笔者在山东嘉祥武氏祠文物馆见到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中,有孔子见老子图,图中随行的弟子多人,然只标明了颜回、子路、子贡、子张之名,这说明在东汉人的心目中,子张是孔子的重要弟子,影响深远。
经查阅史料及实地考察,得知今商水西南舒庄乡北扶苏村即楚之阳城。子张祖籍为春秋陈国阳城(今河南商水),当是必然的。
令人费解的是,子张晚年居陈从教,是何原因卒后葬于远离陈国的鲁国之地,即今安徽萧县堀坊村?今据《跟孔子周游列国》作者钱钧华考察说,子张的出生地在今安徽淮北市杜集区石台镇学田地村,不知何据,恐怕属于传说吧!
再从上文提到的帝王对子张追加的封号“陈伯”、“宛丘侯”、“陈国公”看,也可印证子张是陈国人。
(五)子张何时何地投入孔子门下
范希春《孔子本传》说:子张,可能不是在陈投入孔子门下,也没有跟随孔子往返陈蔡。其理由是,子张少孔子48岁,孔子在陈时,子张不过十二三岁,不可能随孔子颠沛流离。并据《左传》记载:鲁哀公八年(前487年,子张17岁),吴国伐鲁,子张参与商讨御吴之事。而孔子由卫归鲁的时间是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就是说子张在孔子回鲁国前三年就已到了鲁国并参与政事,因而得出子张拜孔子为师,当在孔子回国之后。我们认为,此说虽有据有理,但不全面。《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关孔子在陈、蔡间被困时,子张向孔子“问行”的记载,说明孔子在陈时子张已随行,为孔子门下之一员。据《礼记?内则》说:十三岁,学习音乐、诵读《诗经》,练习称为“勺”的舞蹈(文舞);十五岁之后为“成童”,练习射箭和御车。孔子在陈四年,子张12岁至15岁,由此判断子张在陈随孔子学习与出游是可能的。只能说公元前489年,孔子由楚经陈返卫时,子张可能提前去了鲁。
据前所引的《新序?杂事》,说明孔子回鲁后,致力于将自己的思想学说传授给新一代弟子,此时在鲁的子张有可能再度投入孔子门下,成为孔子晚年的主要弟子之一。
有关子张的详情,见《颛孙子书》,该书为清人冯云鹓的资料汇编集,共七卷。该书收人《圣门十六子书》。
二、坚守信念的巫马施
巫马施(前521~?),姓巫马,名施,其字《史记?弟子列传》作子旗,《论语?述而》、《通志氏族略》作子期,另一说字子勤。春秋末年陈国人,而史学家郑玄说是鲁国人。巫马施为孔子弟子,少孔子30岁,“七十七贤”之一,曾任单父宰。
巫马施画像(宋?佚名《杏坛遗范》)
(二)巫马施的名字及国籍
1.关于巫马施的名字
“施”为名无疑,而字则有“旗”、“期”、“勤”等不同的称谓,笔者以为《论语》所载“期”为是。
2.关于巫马施的国籍
存有陈鲁不同之说,从封号“东阿侯”看,似乎把巫马施当作了鲁国人。然而从上述所引的巫马施与子路同去“韫丘”打柴的记载推想:打柴为孔子师徒炊事必需,当然应由熟悉当地情况的弟子前往,子路是外地人,从逆向思维推断,巫马施当是陈国人。此为推断,因巫马施的生平事迹史载很少,无法辨明,不能作为定论,故对其国籍仍有研究的必要。
三、儒士之风的公良孺
公良孺(生卒年不详),姓公良,名孺,学子正,一字子幼。春秋末年陈国人,出身贵族。其身材高大,贤能旷达,勇敢尤畏,是位儒土。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其为“东牟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为“牟平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称为“先贤公子”,清代称为“先贤良子”,列为孔子弟子“七十七贤”之一。
陈亢像
(一)陈亢生平
《中华陈氏》载:陈亢系陈胡公二十代孙,为庶支,生于周敬王九年即陈惠公十九年(前511年)辛卯,卒于周考王八年(公元前433年)戊申,享年78岁。
陈亢少年时,因陈国屡遭外慢,公族时受其害,为此而避难于卫国之河阳。其兄陈车早仕于齐,为齐之大夫。陈亢由卫游于鲁,受业于孔子门下,小孔子40岁。对此,不仅《淮阳县志》、《陈氏宗亲》有载,《孔子家语?弟子解》也有记载。陈亢卒后,其ニ子德、瑶率其弟子二十余人,护灵由卫返故里,治丧于陈城(今河南淮阳),ト葬于原属陈国的戈(今河南太康)地,今河南太康北20条庙乡子禽墓村,即来凤岗。
唐代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陈亢为“颖伯”,宋直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为“南顿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为“先贤陈子”。
陈夫子子禽像
陈亢事事以礼作准则。《礼记?檀公下》详细记载了一件事:子亢的兄长齐国大夫子车,病死于卫,其嫂及其家臣说:“子车在阴间有病,没人伺候,要以人陪葬。”子亢到卫奔丧闻知,于是劝导说:“以人陪葬不合乎礼。兄有病,应当伺候他的有谁能比嫂夫人和家臣更合适呢?假如不能取消陪葬,我认为应该由你们去陪葬!”这样一来,使陪葬一事不了了之。
陈亢晚年,一说他推行儒道,课读教徒,终身未仕;一说他后来在卫国做官,遵循的是无为而治。据《周口历史文化通览.人物卷》引明代学者顾龙裳《公堂清燕》诗中云:“缅想鸣琴治邑时,雍容雅化坐无为”,就是写陈亢在卫国为官时,广施教化、禁止酷刑、公堂抚琴、无为而治的情景。
正是由于陈亢聪敏勤学,悟性高,又不耻下问,乃至身通六艺,所以荣入孔子“七十七贤”之列。
陈亢墓(河南太康县杨庙乡子禽墓村)
陈亢长子名德,留在来风岗(今河南太康庙乡子禽墓村)守陵,后为河南太康陈氏一支;次子名瑶,在原籍陈地继父业从教,卒葬于陈,即今淮阳安岭北陈楼村。此村地势丰隆,村中高台之地即陈亢出生地,村南有陈氏墓群,瑶为宗祖。陈氏子孙今在陈瑶墓周建起陵园门墙,村口立有“陈氏宗族第一村”标牌。因陈瑶为陈氏留在故地之正宗,近年来,各地陈氏宗亲不远千里前往淮阳北陈楼村寻根朝祖,瞻仰祭奠。
五、著书立说的世硕
据《淮阳县志》载:“世硕,春秋时陈人。孔门弟子,者有《世子》二十一篇,又作《养书》一篇,提出人性有善有恶,强调‘善之俢养则善;反之则恶’,此说丰富了儒家思想。”
另见《论衡,本性》记载:“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世子(世硕)相出人,皆言性有善有恶。”印证了世硕有独自见说,为“儒家八派”一的“漆雕氏”派的主要成员。
儒家先贤十二哲造像
六、关于儒分八派
战国时期儒家内部分化形成八个学派。八派之说始见于《韩非子?显学》:“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这说明孔子思想具有博大而多面性的特点,孔门弟子(含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论的理解难免各执一端。儒家八派正是儒家内、外论争发展的结果。
子张,孔子陈国弟子墨家学说受子张的影响。(详见上文,此略。)
子思,孔子之孙。子思主要继承、发挥孔子的“中庸”思想,被封建统治者尊为“述圣”,其思想得到孟子进一步发展,成为“思孟学派”。
颜氏,孔子弟子颜回。颜回为“七十二贤”之首,被尊为“复圣”。孔子赞其德行与学问,引为自己唯一的同道。颜回主要体现了孔子的“仁德”思想。
万世师表孔子供奉拓片
孟氏,即孟子。孟子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德治思想,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思想和“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以及“天人合一”论,从而把孔子思想发展成一个完整体系。他被后世尊封为“亚圣”。
漆雕氏,孔子弟子。漆雕开任侠好勇,主张人性“有善有恶”论。
仲良氏,无可考,一说北方学者陈良,一说仲良子。该派以仲良为代表。兼有曾子、子夏二家之说。曾子、子夏均为孔子高足,“七十二贤”之一。曾子以“孝道”著称,后世封为“宗圣”。子夏以文学著称,并具“法家精神”。
孙氏,即荀子。该派以荀子为代表。著有《荀子》,继承了孔子治学传统。首创“人之性恶”论和朴素唯物论,提倡“礼法兼治”、“文武并用”、“义利兼顾”之说。李斯、韩非是其门生。
乐正氏,无可考,一说孟子弟子乐正克,一说曾子弟子乐正子春。该派以乐正氏为代表,属“思孟”一系;乐正子春则属“曾子学”一系。
万世师表儒教先贤供奉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