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欣交集,电影《人生大事》有感

悲欣交集,电影《人生大事》有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李叔同 《送别》

图片[1]-悲欣交集,电影《人生大事》有感-一鸣资源网

弘一法师出家前俗名,李叔同。《送别》,是弘一法师出家前作的。

才女张爱玲曾经这样评价弘一法师:“至少在弘一大师的院墙外,我是谦卑的。”

可见弘一法师德行和才华之高。

电影《人生大事》,用《送别》做插曲和片尾曲。当这首曲子响起的时候,弘一法师的音容宛在。据说朴树在听到这首曲子的时候当场就哭醉了。

弘一法师一生传奇,在圆寂前用朴实的字体写了四个字:悲欣交集。

悲的是什么?

欣的又是什么呢?

先说说电影《人生大事》。

电影男主三哥不务正业,年轻时因所爱的姑娘打架入狱。出来后,子承父业做起了殡葬行业。但并不上心。直到遇到一个无父无母小姑娘小文,才改变他对生活的态度。从最开始的排斥到最后的相知相惜,三哥和小文都找到了生命的归属感。

纵观整部电影,我理解的人生大事有两个:

第一,生死。

第二,生活的本身。

生死,这个话题古老永恒而没有答案。

大部分的人都是回避这个话题的。更加不能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

可以肯定的是,人人都不想死。

早在秦始皇时候就命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去东方寻仙访药,以求长生不老。

后世对这方面的追求就有更多了。

包括宋朝大文豪苏东坡等都有过类似的追求。

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在经过漫长的虚无之后才知道,原来这个问题是可以不用思考的。

有的人很幸运,一辈子都不会想到要思考这个问题。

当然也有一些不幸的人,可能很早的时候就注定要思考这个问题。

依我看,如果一个人真的永生了,那么永生即死亡。

图片[2]-悲欣交集,电影《人生大事》有感-一鸣资源网

吴军老师在《硅谷来信》中提到了爱因斯坦和作家周国平对生死的看法。

爱因斯坦讲,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有点莫名其妙,我们站在“有”的世界,试图理解“无”的问题,按照“有”的逻辑对“无”产生恐惧。可能不太好理解,多感受一下应该能体会其中的含义。当然这是从哲学层面的理解。

而周国平的态度就欢乐多了。他讲,这个世界大家都在排着队沿着一条路往前走,停不下来,走到尽头就是死亡。这时,有些男人和女人搭上了腔,开始说笑起来,更多的人参与了进来,整个队伍便充满了欢乐。

其实,我们人的一生,就应该像周国平说的这样有说有笑的度过。

既然活着,就总是要去做点事情。考虑到终究有一天要离开,在生命有限的时间里是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既然如此,在短暂生命旅途中,有些事情要做,有些事情必然要舍下。

譬如,我有几个很喜欢喝酒的朋友。每逢节假日总喜欢叫上我一起喝点。当然我是爱喝酒的。只是去一些次数后发现,喝酒之后完全都是在吹牛,插科打诨,完全没正事。自此,再叫我一起去喝酒,我基本就回绝了。因为相对一起喝酒吹牛,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大部分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中充满了焦虑。有焦虑就会心乱,心乱则断失生活的感知。

这样是看不到生活本来的色彩的。在我的生活体验中,去除焦虑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接纳。对生活的现实予以接纳,反观生活本身,会发现,那些让我们焦虑的缘由都不过如此。

图片[3]-悲欣交集,电影《人生大事》有感-一鸣资源网

又或者,从理性的角度来看,焦虑本身不会对生活或者要解决的问题产生任何的帮助。当然,我们也要承认自己是一个人,是人,这些情绪就都会有的。那好的方法是做个修行者,“念起即觉,觉即不随”。所谓修行者,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简称修行。尝试着做过后就能以他人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问题了。就好像事情或者问题是发生在他人身上。

至此,果能如此的话,就回到了生活的本身。

我们为什么活着?

作家余华说,我们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只要活着,生活就是有无限可能的。

“央视男孩”朱广权曾在一期节目中说道:

你曾经和庄子一起,坐大鹏之背扶摇九天。

和司马迁看过江山无常,繁华落尽人世间。

和曹操横过槊,和李白醉过酒,和陶渊明采过菊,和白居易折过柳,和左思阅过三都。

就这样,生命的长度虽然不可控,但生命的宽度瞬间就宽了。

生命也像一条河,奔流到海不复回。

每日平常的日子里,我们习以为常的,可能在某个刹那间就变了。

前几天,朋友老四表姐突然间就跳河了,他表姐的父母都以为孩子的抑郁症治愈了。

前几年,一位武术老师说着要教我梅花拳,只是还没开始,有一天晚上他打麻将输惨了,第二天早上,师娘就发现他已经去了。

习以为常的,都是无常的。

珍惜,是活在当下,积蓄未来的一种好的生活态度。

传说弘一法师曾去印光法师处学习,重要的体会就俩字,惜福。

譬如印光法师的饮食。每天早上只吃白粥一碗。吃完要用舌头把碗清理干净,再加点水在碗里漱漱,把水喝了。中午的饭食是米饭一碗,大众菜一碗,吃完后的步骤跟早餐一样。

德行如是的印光法师、弘一法师尚且如此,我们常人更加应该学会珍惜。

图片[4]-悲欣交集,电影《人生大事》有感-一鸣资源网

当时只道是平常,过后思量倍难忘。

悲欣交集,悲的是生死;欣喜的是生活。

我并不认为我写的这些文字产生了任何价值或者意义。

因为这类问题的思考从古至今一直就有。例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就有非常贴切的描述: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这就是为什么我还是写了。因为死生亦大。

有些观念让自己印象加深,以此拓宽生命。

© 版权声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