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来了“推书人”,真分享还是真带货?

“你要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定存在一个值得我们追求的人,那个人不是客观意义上的倾国倾城,但也许只是一个无意义的微笑和回眸,就足以击溃我们内心的千军万马。”

这不是情感博主撰写的“情感鸡汤”,而是一名读书博主在讲解《诗经》中的《秦风·蒹葭》。这位在抖音、小红书等多个社交媒体平台上拥有数十万粉丝的博主“都靓的1001页”,以一分钟左右的短视频讲解诗词、推荐书籍,曾表示“用一分钟时间,给每一个人翻开一本书的可能。”

在社交媒体上,运用短视频来“讲书”“荐书”的“推书人”正日益增多,一些专家学者也纷纷进驻这些平台“讲书”。在一些人看来,通过短视频这样流行的传播方式为书本“引流”不失为一种与时俱进的读书习惯;但在另一些人看来,代表碎片化的短视频与阅读本身就是相悖的。

短视频,能为阅读“引流”吗?“流量”又能否推动广泛阅读?

降低读书门槛?

“搞定人际关系,最需要做的是这些”“如何不含敌意地坚决拒绝?”“与同龄人拉开差距你需要思考的事”“30+的容颜,你欠缺的是这件事”……在各类社交媒体上,顺着这些吸引眼球又容易让人产生焦虑的标题点进去,竟然有不少在推荐书籍,号召社交媒体的用户们“放下手机,捧起书本”。

点开部分推荐书籍的短视频,出镜的“推书人”侃侃而谈的也不是书籍内容。“都说男女之间的纯友谊始于关照、陷于隐忍、毁于忍不住终于说出来”“我们要做一辈子的朋友,是情话,也是谎话”……这一段看似对情感问题的探讨,其实是一位“推书人”在推荐张嘉佳的《云边有个小卖部》。甚至还有“穿搭博主”身着不同风格服装来推荐与之相匹配的书籍。

穿搭时尚博主也以热门话题方式加入推荐书的行列

“我刷手机肯定是想看些社会话题或者交流观点的,这样的标题确实可以吸引我点进去。”今年37岁的财会人员秦晖日常关注社会和外交话题,点进一些短视频后发现对方言之有理,最后推荐几本书,“这样我确实会对这些书更有兴趣。” 在他看来,“不要怕入门时浅薄,只要阅读有收获就行。”

在社交媒体“讲书”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英瑾也坦言“听众最初的印象肯定是跟着题目走的”,他举例自己讲过的《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中年危机是比较能够引起共鸣的话题,所谓痛点。大家的工作生活节奏很快,为什么选择听这本书?一般会根据书名来判断内容。”不过他也认为,“一旦开始听了,就看讲书人如何重新组织内容。”

都靓讲诗词或推荐书多从情感话题切入

“大家时间都很紧,一本书读完至少需要一周,有人能激发阅读兴趣挺好的。”今年41岁的文化创意工作者吕先生有两个孩子,“只有晚上2小时左右读书时间”。在他看来,书店会整理畅销书籍和推荐书目,报纸杂志也有“荐书”栏目:“短视频这样的社交媒体出现推书人也是顺应时代而为。”

为流量带货制造焦虑?

刚刚过去的“双十一”促销中,不少推书人纷纷推荐了各类书籍、书单。除了以热门话题带出书籍,还有不少推书人运用起“名人效应”,在网友心中好感度颇高的罗翔、董宇辉是今年推书人频频提及的人选,一系列“罗翔推荐”“董宇辉书目”在社交媒体上出炉。

罗翔与董宇辉是许多推书人近期热衷提到的人选

一些推书人曾公开解释,短视频主播要在短短一分钟内传递书籍的亮点和内核,需要“跟读者形成最直接的情绪共鸣。”都靓就曾表示“很多时候,并不是大家不爱看书,而是不了解这本书。”

但通过几句话的介绍或者一分钟的视频,一些读者跟着有“带货”目标的推书人“盲买”,不时会“翻车”。日前就有网友抱怨一位推书人推荐的英国作家记录老年生活的书籍“翻译糟糕”“书皮腰封几乎概括了所有有价值的信息”。在龚先生看来这就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这本书本来就是一位女性作家老年时的日记,但在推书人口中变成了‘单身女性炫酷的一生’,这会让一些抱有这种期望、希望找到认同的读者感到失望。但凡读者能在书店里翻几页,会比听推书人讲几分钟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书。”

有网友抱怨根据推荐买的书不符合预期

“许多推书人在意的并不是书籍质量而是自己的‘流量’。”曾运营画廊和艺术书店的龚先生看过一些推书人推荐的书,“严重怀疑他们是不是真的读过这本书”。在他看来,作为社交媒体达人的推书人很懂得将书籍中的问题归纳为社会热点话题,“这往往是对书籍偏见化解读。”在他看来,阅读是“系统思考过程”,“抓流量”式的解读并不合适,也会引起读者对书籍的误解。

还有一些阅读者不满意推书人将阅读“功利化”。“有推书人在推荐一些经典诗词赏析书籍时,提炼的推荐点是‘如何快速提升写作惊艳程度’。”在上海一家外企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尚锦不喜欢推书人这样的推荐方式,“成年人阅读是一种少有的‘无用’的乐趣,最重要的是引发思考。如果为了解决非常实际的问题来读书,不仅效率很低而且效果不好,更不会有阅读的收获。”

阅读还是炫耀?

在推书人不断更新的信息中,除了书籍,也越来越多出现了文具、笔记本、贴纸等相关推荐,甚至有人将自己阅读笔记整理成“手账”模式供用户“参考”,还会提供自己使用的格式模板让网友下载效仿。

这些推书人摘抄出经典词句、精心排版并附上图片的读书笔记,真的能激发起社交媒体用户们读书的兴趣吗?有人坦言,直接“借鉴”了这些读书笔记晒到了朋友圈里。“网上下载书籍封面、豆瓣上摘抄书评和金句,就能生成一张漂亮的读书记录发出来。”有在微博和朋友圈“打卡阅读”的人坦言这样是虚荣,“就像有人晒名牌包一样,晒读过的书是一种看起来更高级的炫耀。”

有人视频分享读书笔记

不过在秦晖等读者看来,这样的“虚荣”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起码这些人能认识到阅读是一件好事。”他也认为不必对推书人过分苛责,“大浪淘沙,最终流量也会淘筛出真正讲好书、推荐好书的人。能让书籍多一个传播渠道,何尝不可?”

栏目主编:施晨露 题图来源:新华社(资料图片)

来源:作者:简工博

© 版权声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