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黎存根图/广东省文物鉴定站
自1952年成立广东省文物保管委员会至今,广东文物鉴定事业进入第七十个年头。文物市场现状如何?哪些古董可以买卖?文物鉴定有哪些途径?“祖上传的”就可随意出境?
近日,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站长刘成基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
在刘成基办公室里,没有看到想象中摆满“文物古董”的场景,普通的桌、椅、茶几、沙发、书柜,和其他常见的办公室相比并无特别之处。但当他娓娓说起文物鉴定,话语间却带有几分令普通百姓好奇的神秘感。
从1952年成立广东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到1977年的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再到1997年广东省文物鉴定站成立,广东省的文物鉴定事业如今迈入第70个年头。过去一年,广东文物鉴定站业务人员平均每天需要鉴定近260件物品。(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从商承祚、容庚先生,到宋良璧、苏庚春、彭如策先生,再到叶奇峰、单晓英、李遇春、谢海山、潘鸣皋等专家,一代代文物鉴定人的努力让广东文物鉴定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民众送鉴只有20%左右真品
羊城晚报:在一般人眼中广东并不算是文物大省,您是怎么看待广东文物的?
刘成基:在一般人的印象里,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地下埋藏的文物多,能够称得上文物大省;广东相对而言,地下埋藏文物确实没有人家多,但是广东地下出土文物其实很有岭南特色。我们的水下文物在全国是比较多的,因为广东沿海是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路,所以古代沉船很多,像南海I号、南澳I号,水下考古丰富了我们的文物优势。
广东的可移动文物方面,如民间收藏、博物馆收藏,也是比较丰富的。因为毗邻港澳地区,经济发达,爱好收藏的人也比较多,文物拍卖比较活跃。此外,像外销画、广彩外销瓷、牙雕制品,以及岭南画派书画作品等具有岭南特色藏品也有不少。还有,广东作为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革命文物序列性强、种类丰富,也是一大特色。
羊城晚报:广东民间收藏在文物鉴定咨询方面的需求如何?
刘成基:近些年来,民间收藏文物鉴定需求空前旺盛,无论是祖传老物件还是合法交易所得古玩,公众收藏鉴赏的兴趣度都大大提升,并且逐渐呈现全民化、年轻化、个性化趋势。除了成熟发达的拍卖行、文物商店、古玩市场等文物交易渠道,众多线上文玩交易平台进一步降低了民间文物鉴赏的门槛。
2021年底,国家文物局等六部委发布《关于加强民间收藏文物管理促进文物市场有序发展意见》,相信文物行政主管等部门也会在做好文物市场监管监测的基础上释放更多政策利好,届时文物鉴定需求也将进一步增强。
羊城晚报:民间收藏鉴定时赝品占比大吗?
刘成基:从以往的鉴定数据来看,群众送鉴的真品比例并不算高,只有20%左右。我们去年在韶关的“南粤鉴真公益行”活动现场鉴定了500多件,有300多件是真的,这算是真品比例非常高的,还试过有一次公益鉴定活动里上百件送鉴器物里面没多少是真品。
这一方面是民众缺乏专业文物鉴定知识,另一方面也是文物造假技术层出不穷导致。我们鉴定时也经常碰到有些老年朋友因为缺乏文物鉴定知识而上当受骗,购买了大量赝品,破财又伤心。因此,我们经常提醒民众,擦亮眼睛、谨慎选择,尽量多看、多学、少买,同时一定要通过合法途径取得和转让文物。
哪些古董可以买卖?
羊城晚报:民间收藏文物鉴定应该找哪些机构?
刘成基:市民如果希望鉴定自己手中物品的真伪,可以首先咨询国家指定的公益性鉴定机构,此类机构不会收取任何费用,不涉及利益关系,以我站为例,鉴定人员均经过国家考核,取得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员资格证,鉴定经验丰富。
而对于市场上各类盈利性文物鉴定机构,质量其实是良莠不齐的,我们谨慎建议市民朋友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选择知名度较高的一些合法经营机构,或可多咨询不同的机构,如遇自称鉴定后能帮藏家古董拍出高价,需要事先收取一定费用的情况,则要马上警惕,避免落入“套路拍”陷阱。
羊城晚报:应该如何引导民间收藏文物合法进行?
刘成基:哪些古董可以买卖,一直是民间收藏者关心的话题。在合法收藏方面,提醒大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的规定,我国境内地下、水下遗存的一切文物都属于国家所有,因此不要非法收藏出土、出水文物。大家倘若在野外或水域发现文物,应当保护现场,并立即报告当地文物行政部门。
收藏爱好者在文物市场上购买古玩时,也可以向转让或出卖者多问一句,了解清楚古玩的来源,避免陷入倒卖文物等风险中。
羊城晚报:文物拍卖标的审核也是省文物鉴定站的职能之一,近些年来的相关情况如何?
刘成基:自2021年以来,我省的50多家文物拍卖企业纷纷加快线上布局,网拍达到了57宗,占拍卖总数的60%,形成线上+线下拍卖同步并进的局面。作为目前全省范围内唯一实际承担广东省文物局下派的文物拍卖标的审核任务的机构,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做到事前审核到位,依法依规促经营。2016年以来,参加文物拍卖标的审核共319宗,审核标的共152737件,并对其中不符合规定的737件进行撤拍。
“祖上传的”就可随意出境?
羊城晚报:按有关规定省文物鉴定站(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广东管理处)代表国家对广东口岸的出境文物进行鉴定、查验,守护着文物安全“南大门”,在文物进出境审核方面,主要有哪些举措?
刘成基:为了守护我国文物安全的“南大门”,广东认真做好坚持了近70年的文物进出境审核工作。仅2016年以来,共完成个人携带和单位文物展览的进出境审核业务627宗10556件/套。对于海关查扣疑似文物的鉴定,截止到3月底,近6年间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共计完成1048宗45018件/套海关疑似文物的鉴定,其中文物有16420件/套。
我们也大力配合省内博物馆开展文化交流展览工作,比如去年粤港澳三地文化交流合作大展《三城记——明清时期的粤港澳大湾区与丝绸外销》。
羊城晚报:在文物进出境方面,民众容易误入哪些“雷”区?
刘成基:现在有不少人会去境外拍卖、购买一些文物回来国内,这要避免踩到“雷”。比如境外对待文物可能只是“商品货物”的概念,对其合法性来源审查并不如我国严谨,有拍卖流程、买卖票据就能流通,但这些文物要通关入境时,上述资料并不能完全证实整个流通来源的合法性,有可能是非法流失出国的文物。国外购买的文物,入境也要申报,缴纳关税。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国有文物、非国有文物中的珍贵文物和国家规定禁止出境的其他文物,不得出境。其他文物出境也应当经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审核允许,才能向海关申报,从指定的口岸出境。不要以为说一句“这是祖上传的”,文物就可以随意出境。
面对高仿“文物”如履薄冰
羊城晚报:在日常的文物鉴定工作中,如何提高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刘成基:结论准确是文物鉴定的生命线,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对于我们而言是重如泰山,因此我们专门制定了各类鉴定工作的业务规程,并组织站内鉴定人员进行学习,在工作中严格执行。
参与鉴定业务的专业人员,除了必须取得责任鉴定员资格证外;鉴定业务活动均由鉴定团队进行负责,根据所需鉴定的种类,每团队由至少两名本项目的责任鉴定员组成,总人数必须3人以上。另外针对不同的工作需求,我们还会邀请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以及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参与鉴定活动,保证鉴定工作的专业性。
因为文物鉴定不能有丝毫差错,不能把文物鉴定为现代工艺品,也不能把文物的级别定错了。
广东省文物鉴定中在传统眼学鉴定的基础上,已经前瞻性地主动引入科技检测手段,对传统鉴定手段进行科学数据的补充,构筑准确鉴定的保护网。截止到今年3月底,我们已完成陶瓷器、玉石器和金属器等的科技检测委托数百宗千余件,为文物科技鉴定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和经验。
羊城晚报:对高仿“文物”的鉴定难在哪里?
刘成基:文物造假水平是越来越高的,现在造假的人很多也是“专家级”,常年研究这一领域,人家也跑到故宫、国家博物馆去专门研究。
现在很多文物的科学研究参数也是公开的,通过数字化博物馆三维影像、全高清等全面展示,造假分子也能仿制出与文物尺寸、颜色、成分高度相似的赝品。比如陶瓷文物造假,很多都已不是考一般老百姓的眼力,而是考专家眼力,有时连专家都有点难辨认。
甚至有造假分子用真实年代的陶瓷器底移花接木,用高科技手段重造一个陶瓷器以假乱真,因为他知道科技精密鉴定年代一般在瓶底取样,而这个底就是真的。这个时候又需要人的火眼金睛,而科技智能手段辅助。我们如果遇到一个高仿品,会觉得压力很大,要小心谨慎地面对挑战。
羊城晚报:文物鉴定人才培养难在哪里?现在文物鉴定人才是否能满足需求?
文物鉴定人才需要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周期更长、知识分支更细、所需储备的知识量更大。最重要的实务考试,要求在一个小时内辨别60件文物是真是伪,明确写出是什么器物,属于什么朝代,还要判定能不能出境,平均一分钟判断一件,准确率要过90%,难度可想而知。
目前广东省文物鉴定站核定具有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责任鉴定员资质只有11人,需要承担全省鉴定业务,每人基本都需承担2-3项鉴定方向,在鉴定业务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小马拉大车”的现象一直持续。
所以我们重视站内鉴定人员的培养,站内也一直坚持“传帮带”的优良传统,新入职的专业人员会被安排进具体业务科室之中,跟随前辈执行鉴定任务,在具体工作中接受指导。这种培养方式虽然传统,但颇为有效,可以让新人更快成长。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小攀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