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自己有儿子,为何还要传位于孙权?三个因素,不得不这么做

孙策为什么不传位给儿子而要传位于弟弟孙权呢?

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孙策当时是什么“位”?他的爵位是吴侯,职位是讨逆将军、会稽太守。也就是说,他并不是国家元首、皇帝、国王,想传位给谁就给谁。

实际上,有时候,皇帝本人想传位给谁,也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的。

你比如说,汉灵帝最初想传位给幼子刘协,但最终还是传给了刘辩。

即使在皇权高度集中的大明王朝,万历帝曾传位给幼子朱常洵,但最终还是传给了长子朱常洛。

再说回孙策这儿。

孙策的位子,虽说是其连年征战的成果,但既有承接父亲孙坚的功业因素在里面,也有向东汉王朝强索成分在里面。

他要完全公开地当成私有产权一样“传”给儿子,大概要过三个关卡。第一个关卡,朝廷承不承认。孙策死时,才26岁,他的儿子不可能成年,或者还是个吃奶的婴孩。这一点,在强权末世,很难得到承认;第二个关卡,孙策有四个弟弟,其中孙权、孙翊都不是省油的灯,既然孙策的事业有继承自孙坚的因素,这几个弟弟难保不生觊觎之心,到时,强叔弱侄,他的儿子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第三个关卡,当时江东集团的得力干将,大部分是孙坚时期的老人,他们认孙坚,认孙策,未必认孙策的儿子,但应该认孙权。

第二、孙权是个深沉大略的人才,他少年崇尚侠义,喜欢蓄养贤才,十五岁被任命为为阳羡(今江苏宜兴)县长,先后被吴郡太守朱治察举为孝廉,扬州刺史严象举为茂才,渐与父兄齐名。孙策认为他可以发扬光大自己与父亲两代人努力的成果。

所以,孙策临终前,亲授孙权印绶,说了一番“决战于两阵之间,你不如我;举贤任能,我不如你”之类的话,既是对孙权的肯定,也是对孙权的激励。

后来的事实证明,孙策这个选择是完全正确的。

第三、有个叫刘琬给孙氏家族诸人相过面,认为孙家人相貌不俗,但是大多都是富而夭寿之人,只有孙权面相奇特,既富,而且寿永。

这些话对孙策肯定是有影响的。

想想看,他的父亲孙坚死三十七岁就中道崩殂,而自己二十六岁就要英年早逝,说明了刘琬的话还是很灵的,由弟弟孙权掌管江东,可不是江东基业打造得更加牢固吗?那么,孙家在他手里发达了,自己的子孙不也跟着荣华富贵吗?

以上三点,就决定了孙策把孙权定为了自己事业的继承人。

至于孙策之死,跟吴郡太守许贡有关。

孙策平定了江东,许贡心不自安,偷偷给曹操上书,建议把孙策召到京城做官,不能任由让他自由发展。这书信被孙策截获。孙策当然恼恨许贡,将之杀掉了。许贡的三个门客受许恩深,思谋为主公报仇。某天,孙策外出打猎,与三门客狭路相逢。三门客射落了孙策。孙策伤在面颊,伤势很严重,流血过多,伤口发炎,后来不治身亡。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如果大家要想多了解一些中国的历史,我给大家推荐史学家蔡东藩一人以十年之心力著作的《历朝通俗演义》,包括《前汉演义》、《后汉演义》、《两晋演义》、《南北史演义》、《唐史演义》、《五代史演义》、《宋史演义》、《元史演义》、《明史演义》、《清史演义》、《民国演义》共十一部,时间跨度计划自秦始皇到民国九年,凡二千一百六十六年的历史。

读了这套书,基本就通晓中华历史的变迁过程了。

现在,理工大学将这套书做成精装礼盒版,除了上面提到的《前汉演义》等十一部书,再加一部由许廑夫先生精心著作的《慈禧太后演义》,全套共六卷十二部,都是全新修订无删减版本的,绝对超值,是专门拿到头条做活动的,团购价是165。

© 版权声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