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巨贾”姜元陈的“流浪史”:成年人的竞争远比想象的复杂

上个月,一则“深圳街头拾荒老人系多年前的上市公司总裁,身家曾上千万”的新闻刷屏。

很多网友不禁感慨道,曾经风光无限的大老总如今怎么落得这样的田地,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果当年一鼓作气再战一番,说不定会是另一番景象呢?

姜元陈落魄街头

然而事实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广交朋友,发现商机

1947年,姜元陈生于山东省烟台市的一户普通家庭,从小他就受到父亲的教诲:男孩子以后不求顶天立地,但一定要有一份安稳的工作。

60年代学校

18岁那年,高中刚刚毕业的姜元陈报考了同省的一所纺织专业的职高院校,与同龄人一样,刚进入新环境的姜元陈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既陌生又好奇,但与父亲的教诲所不同的是,姜元陈的目标不只是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而是日进斗金的崇高理想。

姜元陈性格热情且爽朗,上学期间为了广交朋友,他经常是请客吃饭,那时候电影票一张五分钱,冰棍一只三分钱。

姜元陈常常一买就是好几箱,包场买票请朋友一同观看,然而他很快就发现家里给的生活费难于“大展拳脚”。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为此,姜元陈开始把“花钱交友”慢慢向“交友赚钱”方向过渡,所谓朋友即财富,没过多久,姜元陈便等来了这样一个契机。

有天一位朋友向姜元陈介绍,在学校临街边有家服饰厂,因为临时改建资金短缺,导致堆积一批的服装卖不出去,如果有足够的钱买下这批低价衣服,日后转手一卖,从中可以赚回不少的差价。

60年代服饰

这样一个看似“接盘”的买卖,通过姜元陈的转化后,很快变成了“商机”,他先是说通了父母借了笔钱创业,在买下服装厂堆积的衣服后,他花几十块钱当作“报酬”请来同学帮忙,然后挑选了几处人多的街头,折于标签价80%的价格摆摊售卖。

幸运的是,那几天正逢端午佳节,摊位前可谓人头攒动,经过几天的努力,衣服最后卖出去了大半,姜元陈从中获利几百块,在当时可谓是一笔数目不小的“巨款”了,事后姜元陈还拿出一部分用于请客吃饭犒劳来帮忙的同学。

能做成这笔买卖,起初源于姜元陈朋友带来的消息,父母也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和信任,而经此一战后,姜元陈对做生意开始兴趣渐浓,如果说转手挣差价是小试牛刀,那姜元陈后续的经历可谓押宝无数。

半路辍学,创办公司

在尝到了挣钱的甜头后,姜元陈决定辍学,然而这个想法一提出来,便遭到母亲的强烈反对,母亲觉得,先前全当是在学校里的历练,真正步入社会,竞争可比想象的要强烈得多。学习的资源是可遇不可求,好好上学毕业以后找一份安定工作,有稳定的工作不用四处求人,这便是最好的选择了。

60年代生活

但姜元陈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趁着年轻不去拼一番,又怎么能知道结果到底如何,好在后来通过父亲的调解,母亲渐渐放下了自己的执念,而父亲认为:只有狠狠经历过来自社会的毒打,反而能学到一些学校所学不到的宝贵经历。

后来姜元陈瞄准“服装行业”,通过先前创业挣得“第一桶金”,加上父母给予的支持,当时姜元陈手头能拿出来的现金有数千元。

通过初期的考察,姜元陈最终选择市里一处繁华的街道,他先是租下了一间数十平的门店,通过简单的装潢后改建成服装店,找来同乡的朋友代理经营,自己则是外出寻找货源,接洽服装厂供货事宜。

得益于政策的变革,大批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姜元陈很快便找到“薄利多销”的代工厂,在预付完定金解决货源问题过后,姜元陈又开始研究当下流行的服装样式,通过几年时间的努力,姜元陈慢慢发展了六七家门店,加上服装样式新潮,很快得到了大批群众的喜爱。

很快,有了足够现金流的姜元陈开办了服装公司,同时改建工厂,将服装设计、制作供货、销售慢慢向一体化的生产线似发展。

此后不到半年,姜元陈名下公司一年收入便达到了几十万的利润,这离最开始定下的“日进斗金”的目标越来越接近,但他仍不满足,就在决定要做得更大时,现实给了姜元陈一计重创。

行业饱和,另谋出路

还在计划着未来如何发展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财务那边就传来了不好的消息。通过整合近几年公司的业绩,姜元陈发现,服装生意没有刚开始那么好做了。

源于网络

曾经的利变为了如今的弊。

涌现的大批服装代工厂,虽然提供了许多廉价货源,但随着大批的下海创业人员,全国各地的服装门店开始与日俱增,服装生意趋于饱和。在同等质量及价位的服装来看,姜元陈的优势被越缩越小。

而唯一的办法便是创新,通过打造独立品牌特色,积累客源,但这个办法需要巨大的时间成本,不足之处便是需要担负足够的风险,在此期间不仅要担负服装品牌的设计费用,还要花重金去打广告宣传。

源自网络

此时,摆在姜元陈眼前的便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抗压做下去,通过创新在服装界杀出一条血路;要么变卖公司,拿着几年挣下的资金另谋出路。

在通过长时间的思想斗争后,姜元陈最终选择了后者,通过开公司做服装生意,姜元陈几年间挣了近百万,而在尚有余利时选择转卖公司,实则也是规避风险的最佳办法。

后来整合手上的现金流,姜元陈从最初的创业时的千元挣取到了百万身家,在当时也算是名副其实的“百万富翁”了。

“看过山顶的风景,又怎会留念山间的野花。”

从服装生意脱手后,姜元陈选择了发展更为繁荣的香港,而他此次瞄准的是食品行业,所谓民以食为天,姜元陈觉得,食品业只要做出头就不愁客源。而对当时香港的行情来说,姜元陈无异于又一次押对了宝。

以小博大,雄心再起

结合之前的经验,姜元陈决定要做就做有特色的产品,后来通过调查发现,香港人的饮食偏好油炸、煎炒类比较广泛,像“炸两”、油条、叉烧包、烤面包等等,如果从中改良创新出一款偏于健康,以养生为名号的食品,一定会颇有市场。

因为从内地赶赴香港发展的游乐与日俱增,姜元陈抓住风口,结合南北方的饮食特点,推陈出新,研究出一款新型荞麦面条,主打非油炸、选料绿色,在制作成品后,一下得到了大批年轻上班族的喜爱。

很快,姜元陈开始招揽研发团队、扩建公司,同时以50万注册了公司,起了个高大上的名字:香港圣龙集团,主打养生系列食品。

早期产品宣传单

在绿色、健康等元素成为时尚标签后,姜元陈选择乘胜追击,在定下了创业方向及品牌雏形后,又与研发团队协同,创新出添加天然海藻成分的海藻面,为了节省选料成本,他承包了威海市一处面积较大的海场,开始广泛养殖海藻,同时给品牌打上了“用料透明”“百分百绿色”形象。

香港九龙繁华的商业区广场大屏上,一秒广告的报价是4万,为了打响品牌知名度,姜元陈定制了品牌广告,每天三个时段循环播放两分钟。

知名度上去后,公司业绩开始跳跃式飙升,从最初的几十万的市值飙升到数百万,而业绩最盛的时候,一个月产品销售的净利润为167万,远超了姜元陈实际定下的计划。

在看到公司一片欣欣向荣的情景后,姜元陈的雄心再起,他把目光从香港市场移到了国际市场,同时在出口量比较高的深圳以103万注册了名为“深圳圣龙发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姜元陈名下企业

在年底的动员大会上,姜元陈开始向员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

“现在我们公司虽然市值几百万,但一定要有信心,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未来就会是几千万乃至过亿,现在的选择就是以小博大,我们没有回头可言。”

从“巅峰”到“谷底”

45岁那年,姜元陈可谓是事业爱情双丰收,除了公司上市后每日飙升的市值和销售额暴增的业绩,妻子在医院也传来喜讯,姜元陈喜得千金,几年时间一共生下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对人生来说,能有一双儿女无疑是最大的福分了。

姜元陈参加发布会

为了实现心中的抱负,姜元陈带着团队开始走南闯北,频繁出国,每天都要交谈接洽好几场生意,更是有开不完的会议,但之所以如此做,既是拓展公司发展的方向,也是为积累优质客源打下夯实基础。

而在发展国际市场后,姜元陈对资金的需求开始越来越大,加上同时发展三家公司开始有些力不从心,姜元陈便雇了一位女秘书,负责接洽有关银行借贷以及分公司运营等方面的问题。

可时间一长,问题开始慢慢浮出水面。

姜元陈因为着急拓建公司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每天想尽办法与国外知名餐馆交涉,但长此以往,公司的产品创新便陷入了停滞不前的阶段,因为研发创新需要前提投入巨大的资金成本,而姜元陈却将这部分的钱挪用在了转换国际市场份额上。

但一开始姜元陈并未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直到品牌口碑开始分崩离析,因为选来选去只有几种口味,缺乏创新后流失了很大一部分国内客户。

这样一算下来,姜元陈无异于丢了西瓜,去捡芝麻,而问题的关键是,远水是救不了近火的。

国内市场份额的下滑让姜元陈面临着两难的决定,要么放弃前进到一半的国外市场,全力以赴挽回国内市场;要么专攻国外市场,放弃国内市场。

这两个选择各有利弊,必须要舍弃掉一个,但当时的姜元陈觉得国内市场下滑只是一个短暂的现象,等品牌的国外知名度正式打响,没准能对国内的市场有一个较大的刺激消化作用。

可千算万算,姜元陈还是算漏了一步,他忽略了一个道理:当一个产品停滞创新,濒临淘汰时,人们是不愿再为它买单的。

公司早期产品

在姜元陈准备以此“豪赌”一场时,供货商为了规避风险,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停止供货,并断除合作。

这个举动让姜元陈猝不及防,当远在海外与合作方交涉的他得知供应商断货的消息时,不禁让心里咯噔了一下,他一时是心有余而立不足。

后来回国没多久,姜元陈又接到公司秘书电话,称买卖方携款跑路,大量的货源订单未能结算,公司财务背负巨额开支尚未收回。

一边是供货商断货,一边又是买卖方欠款未结清,还没等反应过来,姜元陈便接到了银行下发的通知,称在规定时间内未缴纳借贷款,公司将被正式列入失信名单,同时法人需要接受法律的追责。

从上千万身家到一夜面临失信惩罚,巨大的落差让姜元陈无法接受,为此他抵押了公司股权及名下房产,走上了借钱还贷之路。

2017年2月,因数次通告未果,账务仍未结清,姜元陈连带公司被正式列入失信名单,同时被限制高消费。

被列入失信名单

心理防线被击垮,以拾荒为生

从天上到地下,短短几年时间姜元陈便尝尽了世间疾苦,此时又想起父母曾经的诫言:“不经历社会毒打,又曾知安稳来之不易。

成年人的世界,从来就没有简单二字可言。

正式经历过顶峰日子,让姜元陈忍受不了落魄的贫瘠,更无法直视身边人的游说和目光,曾经有多踌躇满志,如今就有多黯然神伤。

受不了心理防线的崩溃,姜元陈改名换姓流浪街头,与曾经穿着光鲜亮丽的大老板不同,等再被人注意时,姜元陈已是蓬头垢面,衣衫褴褛。

姜元陈

在深圳街头晃荡数日后,姜元陈曾被好心的志愿者机构接纳,但担心身份被识破,只是接受了一些食物便再次离去。

直到一次不经意的新闻采访,姜元陈的身份才正式浮于水面,通过记者联系到家人后,姜元陈的大儿子表示立即赶赴过去,将父亲接纳到山东青岛老家。

坐列车返回

有时候取得成功的,是眼界,但大于眼界的一定是心境,耐得住落寞,方能享得了繁华。

我是@可娱阔落,欢迎点赞转发评论,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娱乐聚焦##​我要上头条#

© 版权声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