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人才济济,凭什么太监出身的郑和,可以作为正使七下西洋?

今天我们今天要讲一个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同样也是世界航海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郑和下西洋。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下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是什么。

后世关于郑和下西洋,众说纷纭。有人说只是纯粹的为了炫耀武力,有人说是为了维系朝贡体系。甚至还有人说,是永乐帝朱棣心里有鬼,为了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其实这些说法,仔细追究其根本都是没有依据的。

了解历史的应该知道,朱棣是通过“靖难之役”夺取了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名义上并不是名正言顺,当时受到的非议那可不少。

那怎么办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干事!干大事!干别人干不成大事!显现出我朱棣英明神武,可以让国家繁荣富强、老百姓安居乐业,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这样大家都能得到好处,不就没有人在我背后指指点点了吗?

这就好比,有一个人,把别人的女朋友给抢了,完了这个女孩子的前男友、父母还有一票亲戚朋友都在diss他、反对他,怎么办呢?那他就对这个女孩子特别好,各种买买买,各种无微不至关心,把对方照顾得特别周到,而且对这个女孩子的父母也很好,让对方心服口服。

继续说回历史,当时的朱棣,基本上已经扫平了北院朝廷的历史遗留问题,迁都北平直面北院朝廷足以说明朱棣是一个敢于直面挑战的皇帝,这就像是粗暴地说:“蒙古人你过来啊,过来我就揍你!”

而且,朱棣是一位极富有战略眼光的帝王。他早就对明朝初期对海外的消极政策极为不满,当时的朱棣和他手下的一班治世能臣就提出了国家想要更加昌盛富强,就决不能放弃海洋,因为财富取之于海洋,危险同样也会来自于海洋。

历史证明,中国的危险确实来自海洋。开辟未知的航线以及发展海洋贸易逐渐成为了朱棣心中的一个坚定想法。所以,这个是下西洋的第一个基础——皇上的决心。

那么,下西洋这样具有重大意义的壮举又是怎样安排到郑和身上的呢?这就要从郑和的经历说起了。

郑和,本姓马,小名叫三保,家居云南。郑和的家人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因此幼年时的郑和就开始学习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郑和父亲与祖父均曾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情况。

祖父和父亲经常说起远方异域的风土人情,这些稀奇古怪的事情无不是小时候的郑和最喜欢听到的故事。正是如此,年少的郑和已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

而父亲为人刚直不阿、乐善好施、不图回报的秉性也在郑和的头脑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明朝统一云南后,郑和被带到南京。

郑和从此之后就成了太监。这件事不知道对于郑和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但郑和却因为做了太监,遇到了能够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人——当时的燕王朱棣。

郑和在燕王府服役,因为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勤劳谨慎,取得了燕王的信任,被朱棣选在身边作为贴身侍卫。

从此之后,郑和的命运就跟朱棣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此时的郑和本身所具有的优秀光荣传统和领袖才能开始逐渐显露,在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中,郑和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参加了多次战斗,建立了许多战功,成为朱棣夺取政权即位称帝的主要功臣之一。

这满满地战友情已经为郑和下西洋埋下了伏笔。

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对跟随自己多年的武将文臣大都提升重用。其中也包括身为宦官的郑和,朱棣赐“郑”姓与郑和,又将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由于郑和又名“三保”,所以人们也叫“三保太监”。

郑和能成就一番辉煌的事业是有其独特的机会和良好的条件的。作为燕王的亲信与随从,郑和有机会广泛接触统治阶级上层人物,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由于他为人正直,能与燕王推心置腹,共同商量国家大事,并随时向燕王学习政治、军事及处理各类事物的谋略。郑和逐渐成为了朱棣得力的助手。

这一切都促使朱棣在寻找下西洋的最佳人选时,首先想到的就是郑和。你想啊,这样的重要使命肯定得交到一个德才兼备又知根知底的人啊!要不你带着为我大明朝的人员财物出去了不回来怎么办?

于是在公元1405年之后的28年间,郑和七次奉旨率船队远航西洋,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最后到达西亚和非洲东岸,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航线。这一系列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

这样来看,我们的先辈们无论是在科技上还是在经济上真的已经远超世界同时期的其他国家。这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是骄傲也是鞭策。

而且,和西方的那些殖民者不同,郑和下西洋,主观上是为了建立明王朝在亚洲的华夷政治体系,展示大明王朝的政治和军事优势,客观上,这个过程很文明,我们带去的,是贸易与和平,而不是杀戮与虐夺。

另外在经济方面,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措施,开拓了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为中国输入了新的工艺产品、原料、技术,从而影响了中国国内的手工业生产。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多方的海外贸易。当时海外的香料是我们中国的紧俏货品,我们中国的丝绸瓷器一直对于外邦来说更是了不起的物品。

文化方面,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促进了明朝对外界的了解,同时促进了汉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郑和下西洋还留下了《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也是远洋航行的宝贵资料。

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虽然声势浩大,但明成祖和郑和死后不久,中国船队便绝迹于印度洋和阿拉伯海,中国的航海事业突然中断了,这使得中国与西洋各国业已建立起来的联系戛然而止。

就好像郑和没有来过一样。

外界对此辉煌的消逝众说纷纭。有的观点认为,这是明朝的战略重心的转移,没有来自海洋上的危险,我还发展海洋事业干嘛?

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因为下西洋太赔钱了!据统计,永乐年间,新建和改建约二千艘海船,其中每只宝船造价约五六千银两,船上装载的各种赏赐物品花费很大。郑和舰队宝船之大,并不完全取决于实际需要的载重量,而是为了给人“巍如山丘,浮动波上”的观感。

为了保证造船质量的精良,明成祖不惜“支动天下一十三省的钱粮”。“支费浩繁,库藏为虚”,被认为是下西洋终止的直接原因。赔本的买卖你愿意做吗?

还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国家垄断。郑和出海到的时候,明成祖不许沿海军民“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一再下令“仍禁频海民不得私自出海”。郑和下西洋满足了统治者的虚荣心,一旦他们得到了满足,那谁还愿意继续折腾呢?

好了,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郑和下西洋是我们国家航海史上奇迹,虽然这样的壮举戛然而止,但是它曾经的辉煌却让我们无限向往。郑和下西洋当中的事迹至今也被后世的学者深度研究。他也成为了千古流芳的航海家。

© 版权声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