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养学这个词,是我的创造发明。福柯在《言与文》中,提出的是“修身技术学”这个词。然而,他事实上正在汇通融合印度与中国修行文化的传统领域,所以,这种努力的方向,我认为应该称之为“修养学”更准确。在福柯眼中,西方曾经有着自身特色的修养学传统,这种传统,在笛卡尔之后,断掉了,而且一直无人关注。所以,他的任务就是从历史中找出这个古老家族,还原这段历史,于是就有了《主体解释学》这本书。
在《主体解释学》82年2月10日这次课程第二个小时的开始,福柯承认,《主体解释学》这本书讨论的问题,其实他那几年一直都在研究。福柯研究疯癫、精神病、监狱、犯罪等等很多年,他发现这些人类的这些黑暗现象,最后都牵扯到同一个光明的主题:西方式的修身体验。他认为,具有西方特色的修身体验,是他研究的目标。
福柯是否受到了刺激?
干嘛要研究这个呢?我私下里以为,福柯是受刺激了。在2月10日第一小时的末尾,福柯提到了日本人的射箭训练,很推崇。我觉得,从这里的蛛丝马迹可以看出点端倪。
东方文化中对射箭最重视的,是孔夫子,礼乐射御书数,射箭是六艺之一。很多现代人觉得,射箭就是简单的体育运动,孔夫子时代没啥玩的,孔子没文化,所以才把这东西算进了六艺。这种想法,本身才是真正的没文化。因为射箭这件事,特别能够说明中国人的关系实体式思维。
你看,前面有个靶子,你在这里弯弓射箭,瞄准来瞄准去,射中靶心靠什么?请注意,只和你自己相关。靶子在哪里一动不动,你自己手抬高一点,或者降低一点,都会射不中,想射中靶心,就要调整你自己。咋调整?不是盲目地调整,是根据靶子所在的方向调整,把握住你和靶子之间的空间、风向,把握住弓弦的弹力、箭头重量等等要素,去建立你和靶子的关系。对你和靶子之间的关系了然于胸,再来调整自己融入这个关系,那么,你就能射中靶心了。
第一,主动调整你自己;第二,在对关系的把握中调整你自己。这两点,是关系实体式思维指导下的方法论,非常典型。所以,孔夫子特别重视射箭训练。射箭虽然是一种游戏,但是,认真地参与,就能逐渐训练自己正确的心理习惯。第一,射箭射不中,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到外面找原因;第二,射箭射不中,要理性分析关系状态,不要盲目自责;第三,射箭射中了,别得意,只要你放松警惕,下一箭照样会射不中,个体没啥了不起,动态的关系才是现实。人生在世,只有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始终像射箭一样保持调整自我,才能不断进步。你瞧,通过射箭,可以体验并掌握这么重要的中华智慧,射箭当然有资格入选六艺之一。
清代之前,中华文明一直重视射箭,很可惜,这个文化断掉了。相反,在日本一只保持着射箭文化,并且尊称为“箭道”,也就是弓箭之道。日本是人类进入现代化最早的七个国家之一,所以西欧很重视对日本文化的研究。关于日本“箭道”,埃里热尔撰写了《骑士箭术中的禅》,把“箭道”和日本禅宗进行比较研究,福柯是这本书的重要读者。
很显然,孔夫子建立起来的东方射箭文化,是把行动引入理论,通过行动训练智慧。这种修身文化,不是读读书、想想事儿光去转脑子,是真体验。西方文明中有这个吗?老实讲,在福柯之前,西方似乎不存在系统的修身文化。所以我猜测,福柯可能受刺激了。在福柯看来,咱们西方明明有修身文化,而且还挺丰富的,凭什么被鄙视呢?凭什么要学东方日本小鬼子的呢?于是他就主动挖掘这个主题,结果被他梳理出一个历史脉络来,形成了《主体解释学》这本书。
三阶段与三模式的结构
《主体解释学》这本书在第一天的第二个小时,就明确了本书的基本工作在于说明三个阶段:第一,苏格拉底-柏拉图阶段;第二,公元1-2世间阶段;第三,公元4-5世纪向基督教禁欲主义转向的阶段。福柯12次课程中,第一次算是开篇,开始进入第一阶段的解读;然后第二次两小时的课程,完成了对历史第一阶段的描述;后面6次课程,全部在解读第二阶段;最后的4次课程,虽然说是讲基督教禁欲主义历史阶段,其实,经常拿第二阶段的内容来比较,用来说明禁欲主义的不一样。所以说,公元1-2世纪的阶段,肯定是福柯关注的中心。
福柯是故意这么做的,第七次课堂也就是82年2月17日第一个小时,福柯说,这三个阶段体现三种模式:柏拉图模式、希腊化模式、基督教模式。福柯认为,对于柏拉图模式与基督教模式,大众比较了解,而对希腊化模式,西方人基本没关注。
啥是柏拉图模式?简单地比喻,就好像政治思想工作,苏格拉底跟你聊聊天,说说话,结果,你对世界的看法不一样了,精神提升了。怎么提升的?苏格拉底从来不强迫灌输任何知识,都是在聊天中,你自己受到启发,你自己想明白的,所以,这种状态,就好像是自己从心中回忆出来的。所以,福柯说,柏拉图模式就是“主体自己回忆自身存在”的模式。
啥是基督教模式?咱们中国人不太熟悉,但是西方人身边就是教堂,天天接触,比较了解,所以福柯没细聊。简单说,就是禁欲主义。对基督徒来讲,《圣经》中的启示,那就是真理!既然啥是真理很明确,那么,基督徒应当怎么办?很简单,检查自己灵魂到底哪儿不合格呗。对自己的灵魂,每一个思维过程,一点点去挑刺、去找毛病,否定过去,抛弃错误,迎接新生。所以,福柯说,基督教模式就是“主体注解自身”的模式。这种模式,不是没有各种修行的技术,但是,一切技术都是未来迎接新生,也就是说,要否定过去。
那么好,人类只有否定过去才能进步吗?当然不,明明可以在继承中完善自我,干嘛必须简单抛弃过去呢?福柯说,希腊化模式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前后两种模式的第三种图式。
“关心自己”的主题
希腊化模式特别强调“关心自己”,这也是本书挖掘的文化主题。关心自己,你自己就是被关心的目标,自己需要被调整,自己需要被完善,自己不应当被回避,自己更不应当被抛弃。你和你自己的关系,是自主呵护建设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很多技术支撑,但要明确,你自己就是目标本身,这就是修身的艺术。所以福柯说,希腊化模式以“修身关系的自身目的化”为中心。
在福柯看来,希腊化模式相对另外两个模式,在历史上似乎只是个插曲,而且它的成果,还在历史中被另外两种模式吸收。这样一来,这种文化在西方,就变成了隐藏在历史文献之中的珍宝。所以他的任务,就是在阐述文献的历史变迁中,通过与另外两种模式的对比,梳理论证这种模式的存在,包括这种模式的名称,都是他自己临时命名的。为什么要这么折腾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一旦有了这种新的历史文化视角,16世纪以来的伦理,就不简单是讨论基督教禁欲时代的问题。福柯说,必须从这个观点重读蒙田。福柯说,康德之后19世纪以来叔本华、尼采等等包括现代西方哲学的一切努力,其实都在重建“自身伦理学”。“自身伦理学”这个玩意儿,甚至跟政治架构、社会结构关系密切,很重要,当然要重视。现在俺发现,所谓“自身伦理学”根本不是啥完全创新,希腊化时代早就成果累累,那么,干嘛不从古人那里取经,干嘛不立足历史去开创未来呢?
就我而言,我认为福柯的努力,意义不仅仅是重新解构西方文化,他对射箭思想的推崇,其实,是在给西方思想开辟吸纳东方智慧的道路。如果他的努力是成功的,那么,通过修养学建设,西方哲学很可能与中华与印度哲学建立起密切的勾连关系,从而实现人类文明的一体化融合。所以作为中国人我觉得,福柯很重要,也很可怕。
总之,《主体解释学》主要就是通过三阶段和三模式的分析,重点阐述希腊化时代的修养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