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这是毛主席在1963年罗荣桓因病逝世后,为罗帅写下的挽联。罗荣桓的离去,让解放军总政部主任一职出现了空缺,主席令上将萧华接替了罗荣桓的位置。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短短4年之后,萧华也因故离开了岗位。
(毛主席与罗荣桓)
国不可一日无主,军不可一日无帅,总抓军队思想建设的总政部主任,更关系到人民解放军的军魂。因此,下一任的总政部主任人选,成为了一度令毛主席深感忧虑的问题。
就在此时,罗荣桓的老搭档林彪为毛主席提出了四个总政部主任的人选。但是,这四个林彪推荐的人,都被毛主席一一否决了。
(毛主席参加罗荣桓哀悼会)
后来的事实证明,毛主席用人慧眼如炬,拒绝任命四人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那么,林彪为毛主席推荐的这四名总政部主任候选人,分别都是谁?毛主席因为什么原因,拒绝了林彪的推荐?
今天,本期节目为您讲述:用人明慧的毛主席。
(毛主席看报)
1959年庐山会议后,林彪先后担任国防部部长、军委第一副主席,主持解放军大小事务。以林彪多年来在军中工作的经历,他似乎是当时最有声望向毛主席提议解放军总政部主任人选的同志。
但出人意料的是,林彪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向毛主席当面推荐自己心中的候选人,而是委托身在军委办事组中的杨成武,以杨成武之口来向毛主席建议任命解放军总政部主任一事。
(杨成武)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林彪不愿与主席当面开口?
原来,林彪心中解放军总政部主任的合适人选,正是在东北野战军中跟随自己多年的黄永胜。
(黄永胜)
早在1929年红四军挺进赣南、闽西时期,黄永胜就在林彪麾下。解放战争爆发后,黄永胜更是成为了林彪麾下的得力干将。1947年秋,黄永胜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司令员,在当年开展东北秋季攻势,三战三捷,歼灭国军第四十九军。
新中国成立后,黄永胜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司令员,参与朝鲜战争。归国后,黄永胜被任命为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和广州军区司令员,镇守祖国的南大门。
从资历上看,黄永胜确实战功赫赫。但是,由于他出身东北野战军,林彪若对其进行举荐,难免有因私废公之嫌。因此,想托杨成武之口向毛主席举荐,是在情理之中。
(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
但让林彪没有想到的是,杨成武断然拒绝了自己的请求。无奈之下,林彪只好面见毛主席,亲自提议黄永胜能否作为解放军总政部主任人选。
毛主席得知后,思虑再三认为黄永胜并不是解放军总政部主任的合适人选。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黄永胜确实是一名身经百战的沙场战将,但很少有过从事政工工作的经历,黄永胜自己在抗战时期担任115师独立团副团长时就曾抱怨,自己着实不喜欢担任政工的工作。让一个本身不喜欢这项工作的人,去做这项工作,对黄永胜本人而言都有些强人所难。
其二,黄永胜作战骁勇,但有时会为了打胜仗,而不顾过程中的纪律。同样是在抗战期间,黄永胜自己带兵300人“出走”到晋东南打游击,回来拉起了600人的队伍,这虽然是不小的成绩,但显然违反了军队中“擅自行动”的纪律。
(黄永胜)
若为将不以身作则,整军恐怕难以服众,毛主席以此婉拒了林彪的首次提议。但林彪很快推举出了自己心中的第二个人选,这个人名叫关锋。
关锋,原名周玉锋。乍一听起来,这个人的名字或许给熟悉共和国军事史的朋友们一种陌生的感觉——而这就是问题所在。相比黄永胜,关锋在红军、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十余年的政工工作。
(关锋)
新中国成立后,关锋担任过党中央的哲学研究组组长,后被任命为党机关报刊《红旗》杂志的副总编。关锋在就职期间,写下过许多文章,令毛主席看了以后都不禁竖起大拇指,称赞关锋是不亚于谭政的“笔杆子”。
因此,从总体上来看,关锋的理论水平是相当过硬的,是政工工作中可以考虑的人选。但是,林彪提出的这个候选人,也被毛主席否决。
这是因为,关锋身上有一个“硬伤”:那就是他虽然长期从事过政工工作,但很少接触过解放军军内的工作,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拿得起笔杆子,拿不起枪杆子”。
(关锋)
而毛主席一直认为,军队的政工工作,笔杆子和枪杆子是一样重要的。倘若让一个拿不起枪杆子,没有威望的人来治军,无异于儿戏。
最终,关锋这个人选也被毛主席否决,毛主席还开玩笑地对关锋如此评价道:“此人可以写诉讼词,但不能判案。”
后来,林彪又连续推荐了两个人,这两个人分别是吴法宪和李作鹏。林彪说道:“主席可以从两人中选拔一人,来当解放军总政部主任。若这两人都不行,我着实没有合适人选了。”
(吴法宪与李作鹏等人合影)
但是,林彪最后推荐的这两个人,最终也被毛主席拒绝了。
首先来说吴法宪,吴法宪先后担任过八路军、新四军和东北民主联军的政委。朝鲜战争爆发前夕,黄永胜、吴法宪二人组成第13兵团,操练4个军,随时准备奔赴朝鲜战场。1965年,担任解放军空军总司令的刘亚楼因病逝世后,吴法宪接替了刘亚楼空军总司令的职务,同时兼任解放军的副总参谋长。
(吴法宪)
从笔杆子、枪杆子两方面来看,吴法宪确实是担任解放军总政部主任的合适人选。遗憾的是,当时的吴法宪已经担任空军司令员和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这两大职务,如果再给吴法宪增添一个新的职务,非但他自己的身体和精力吃不消,他担任的其他工作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而李作鹏此人如何呢?在革命战争时期,李作鹏曾在罗荣桓的推荐下,长期在东北野战军中担任过参谋这一职务,但是李作鹏并未担任过政工方面的工作。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李作鹏才担任海军第一政治委员,协助当时海军司令员萧劲光的工作。
(李作鹏)
因此,纵观李作鹏的履历,他虽然从事过笔杆子、枪杆子两方面的工作,但是在建国后从事笔杆子方面的工作,并没有多长时间,经验方面仍相对不足。
此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军队政治工作的纪律性问题。在四平战役期间,李作鹏和东北野战军负责情报工作的苏静、管理处处长何敬之喝醉了酒,导致战机延误。幸运的是,三人并未酿成大错。但林彪、罗荣桓二人当时依然对李作鹏等人提出了严肃的批评。
尽管在此事之后,李作鹏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不敢有半点马虎。但四平战役期间喝醉一事,仍是他一生中绕不过的一个点。
(四平战役)
毛主席拒绝吴法宪、李作鹏二人担任解放军总政部主任的另一点重要的原因是,毛主席一直认为军队中药坚持“团结大多数”的原则,不能让一支部队的人长期在一个工作岗位上,这样不利于其他部队的团结。
而纵观林彪推荐的这四个人,除了没有过军队履历的关锋之外,黄永胜、吴法宪和李作鹏三人,均是东北野战军出身。考虑到当时已经担任国防部部长和军委副主席的林彪,以及担任空军司令员的吴法宪,倘若再给军队中增添一位出身东北野战军的将领,恐怕难言公平,难以服众。
(东北野战军)
那么,毛主席究竟选择了谁来担任解放军的总政部主任呢?
答案是出身中原野战军,在1955年9月解放军首授中被授予少将军衔的李德生。
(李德生)
相比林彪之前推荐的四人,李德生一没有黄、吴、李三名悍将在沙场上的赫赫战功,二没有关锋那样深厚的理论功底,为何毛主席会将李德生定为解放军总政部主任的人选?
这需要从1968年李德生与毛主席的一次会面说起。当时,北京召开会议,邀请全国各地省委在会上分享地方治理经验。在得知安徽省被治理得井井有条,毛主席就让担任安徽省省委书记的李德生给大家分享一些经验。
而李德生的回答仅仅只有简单的四个字,那就是“大造舆论”。
会场上一时间不知从哪里发出了阵阵嗤笑,或许有些人看来,李德生的这个回答太过简单了。但是,毛主席对李德生这条简短的回答予以了高度的肯定:
“大造舆论,这个回答说的好啊。造舆论,就是发动人民群众。我们党就是靠发动人民群众起家的,所以我们可不能忘记了我们自己的看家本事。”
李德生关心群众、依靠群众的工作方法,备受毛主席赏识。在毛主席看来,李德生或许没有接受过较高水平的教育,但有一颗质朴的、为人民服务的心,有着做政工工作的天分。因此在1969年,毛主席破格提拔李德生担任新一任的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
但是,李德生被突然任命为总政治部主任,也让一些久经沙场,功勋卓著的将领们难以“服气”,其中被授予上将军衔的谢富治就对毛主席说道:“李德生从来没有干过政工的工作,让他担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是不是有些不合适?”
(谢富治)
不料,毛主席的态度十分坚决,主席有些生气地对谢富治说道:“他不行,难道你来?”
这句话,顿时让谢富治哑口无言——后来的事实证明,李德生确实没有辜负毛主席的期望,将20世纪70年代的解放军治理得井井有条。而此前林彪推荐的几位候选人,在后来一些事情中都表明他们确实难担如此重任,这让人不仅敬佩毛主席的先见之明。
纵观历史,罗荣桓、谭政和萧华这三位出身东北野战军的将领,在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岗位上工作多年。而出身中原野战军的李德生,在就任总政部主任一职后,立即给解放军部队增添了一股新鲜的力量,令解放军军中风气焕然一新。强调团结,勇于自我革命,正是解放军能够屡战屡胜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