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只画了一张草图,就把「宇宙速度」说得明明白白。
不用一个公式,没有任何数学计算,连 1+1=2 的幼儿园数学基础都不用。
只需要知道 3 个常识。
常识 1:惯性。
如果把一只苹果扔出去,会发生什么?
因为惯性,它不可能飞到一半突然停下来,它会保持原来的速度继续往前飞。
常识 2:地球引力。
由于地球引力,苹果在往前飞的同时,一边也在往下掉。
所以这只苹果的轨迹,一定是一条往下弯的曲线(抛物线),就像这样:
如果用力把苹果扔得更远呢?
一道弧线更长的抛物线划过天空,然后苹果再次落地。
如果再远呢?
无他,苹果落地的时间长了些而已。
以此类推,你大概已经得出结论:由于地球引力的存在,苹果无论怎么扔都会落地。哪怕在空中飞一万年,最终还是会落地,变成一摊稀碎的苹果酱。
自古以来,正常人都是这么想的。只要是生活在地球这片土地上,你就无法逃出引力的手掌心。现实的引力太沉重了,任何超脱飞扬的苹果都会砰然坠地。
只有牛顿发现了盲点。
这个看似合理的推理其实不成立,因为地面并不是一条水平线!
常识 3:地球是圆的。
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上面这张图画错了,应该是下面这样:
当苹果落地时,地面往下弯曲了那么一点点。
随着苹果扔得越来越远,地面的弯曲程度会越来越大:
直到:
当苹果绕地球一圈时,它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如果忽略空气阻力,苹果这时的速度和扔出去的一刻完全相同,所以它将以一模一样的姿势跑完第二圈,以及第三圈、第 N 圈……
它永远不会落地了,一万年也不会。
神奇的是,「所有东西都会往下掉」和「苹果永远不会落地」,这两个事实并不矛盾。虽然苹果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不停地往下掉,但是地球表面也在往下掉,因为地球是圆的!
换句话说,其实苹果从来没有停止落地,它只是没机会撞上地面而已,因为苹果往下掉的速度和地面往下掉的速度相同。
如果比这个速度小一点,苹果每转一圈,都会离地面更近一些,最终落地。
如果比这个速度大一点,苹果每转一圈,都会离地面更远一些,最后彻底摆脱地球的引力场,飞向宇宙。
这就是牛顿逃离地球的计划,简单到只要一个字就能总结:
润(Run)。
没错,只要你跑得足够快,你就可以活生生跑出地球,润向宇宙!
不信你跑起来试试,是不是感觉身轻如燕、飘飘欲仙?
啥?你说没效果?
那还不是因为你不够努力?
只需跑到每秒 7.9 公里、也就是两万八千公里的时速就可以啦!
90 分钟环游地球
但是,为什么这个速度是每秒 7.9 公里呢?
凭什么说,只要跑到每秒 7.9 公里,就可以跑出地球?
有个很简单的方法可以算出来,只需要知道两个常识。
首先你要知道:由于地球引力的存在,当一颗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时候,它会逐渐加速。
在地球表面,这个加速度是 9.8,就算它 10 好了。也就是说,苹果刚开始往下掉的一瞬间速度为 0,掉落 1 秒钟后速度为每秒 10 米,2 秒后速度为每秒 20 米,3 秒后每秒 30 米……以此类推,如果这棵树足够高的话。
假如苹果始终保持每秒 10 米的匀速下落,那么它在 1 秒钟内掉下去的距离是 10 米。显然,距离=速度 x 时间,也就是下图底乘高的矩形面积:
现在苹果从 0 开始加速到每秒 10 米,它下落的距离,相当于下图的三角形面积=底乘高除 2。这个距离刚好是匀速运动的一半,也就是 5 米。
于是我们得到了第一个常识:苹果下落的第 1 秒,它会掉下去 5 米。
第二个常识不用你算,地理学家可以直接告诉你:地球弯曲的程度,大致是水平距离每 8 公里,垂直距离相差 5 米。
所以这两个常识连在一起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如果牛顿站在 10 米高的天台,以每秒 8 公里的速度水平向前扔出苹果,1 秒钟后,苹果将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坠落 5 米。
如果地球是平的,这时的苹果应该离地面 5 米高。但实际上,此时苹果已经飞到了 8 公里开外,这里的地球表面恰好也下降了 5 米!
所以苹果仍然在离地 10 米的高度上,它将保持相同的速度和高度继续跑完下一个 8 公里、再下一个,直至回到起点,也不会碰到地面。
所以,每秒 8 公里,就是环绕地球永不落地的速度。
没想到吧,我们用如此简单粗糙的方法估算出的数字,和精确值 7.9 公里每秒,居然只差了百分之一。
在这个速度下,苹果、月亮、卫星,或者任何东西都可以绕地球转圈,永远掉不下来,称为「第一宇宙速度」。
地球周长约 4 万公里,一枚以第一宇宙速度贴地飞行的苹果环游世界一周,只需 90 分钟不到。
当然,如果苹果真的贴地飞行,它的速度很快会被空气阻力消耗殆尽。不过在几百公里高空上飞行的人造卫星,由于摆脱了大气层的纠缠,它们真的可以做到不需要任何动力,就是掉不下来。
比如,我国 1970 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它其实是一颗实验性的通信卫星,主要功能就是向地球传送一首歌《东方红》,设计工作寿命只有 20 天。
1970 年 4 月 24 日,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开始运转;
5 月 22 日,电池耗尽,卫星与地面失去联系。
「东方红一号」正常运行了只有 28 天,但在 50 多年后的今天,它仍然在以超过每秒 7 公里的速度环绕地球,每 114 分钟环游一周。它的轨道离地球最近处 439 公里,最远处 2384 公里,在这样的「高空」,空气密度只有地面的百亿分之一,空气阻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虽然从长期看,再微小的阻力最终也会拖慢卫星的速度,使它逐渐坠向地球,但现在没有人愿意「杞人忧天」,因为那至少是几千年、甚至几万年以后的事。
自从 1957 年苏联第一颗卫星上天,到今天 2022 年,已经有 4800 多颗人造卫星每天绕着地球转。不过,我们真的可以说,我们已经离开地球了吗?虽然卫星暂时不会掉下来,但它们仍然被地球引力这只无形的手牢牢困住,毫无挣脱的可能。恐怕这充其量只能叫「和地球保持距离」吧?
聪明的你大概已经想到,如果我们把速度再提高一点,超过第一宇宙速度,比如从每秒 7.9 公里提高到 8.1 公里,这样每转一圈就会离地球更远一些,就像蚊香那样一圈圈转出去,应该就能彻底离开地球了吧?
错。
很遗憾,你犯了一个和牛顿当年一样的错误。
牛顿的「失误」
1689 年,牛顿 36 岁了。
你可能以为,像牛顿这样百年一遇的天才,人到中年,应该早已功成名就、混得人模狗样了吧?
并没有。
虽然发明了望远镜、自创了微积分、顺便搞了搞光学,但是当年的牛顿并没有今天那么有名,在英国皇家学会这样大牛云集的圈子里,最多也就是个「小牛」。
因为让他名垂青史的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此时还没有问世,直到 44 岁才写成了书,就是那本物理学开山之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当时有个巨佬叫胡克,人称「伦敦达·芬奇」。他在多个学科都有建树,如果不是牛顿的出现,也许今天的物理学教科书上就全是他的名字了,而不是只留下一个关于弹簧的「胡克定律」。
总之有一天,牛顿和胡克在讨论地球自转的问题,不知怎么就杠了起来。
牛顿说,一个物体受地心引力坠落时,假设地球变成透明,物体可以穿过地面继续下落,那么它的轨迹是一个螺旋线:
如果时间反转,螺旋向下落的物体就变成螺旋向上飞,这在物理上同样成立。也就是说牛顿认为,超过第一宇宙速度的物体应该沿着螺旋线的轨道,飞出地球。
这个失误立刻就被胡克逮住了。胡克当即反驳说,这不可能,在引力作用下的轨道不是螺旋线,而是椭圆!回信时胡克还随口提了一句,他猜测引力应该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然后牛顿再也没有回信。
当时的物理学家已经发现,引力和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引力越小。但是具体什么关系,引力到底和距离的平方、还是三次方成反比,还没有人能确定。
当时的天文学家也早已发现,行星的轨道都是椭圆,但为什么是椭圆、和引力有什么关系,也没人能说清。
从马后炮的角度看,胡克的直觉惊人地准,他其实已经站在了真相的门口。在假设引力和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前提下,用微分方程求解,显然易证答案略,行星轨道必然是椭圆,从而同时解决万有引力和行星轨道两大史诗级难题,登顶学术巅峰。
难怪牛顿关于万有引力的论文发表时,胡克气得破口大骂,逢人就说牛顿剽窃了他的 idea。万有引力平方反比和椭圆轨道这两个关键点,牛顿到底有没有受胡克的「启发」,现在已经说不清了。毕竟牛顿自己也「谦虚」地承认过,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不过反过来说,有本事骑到巨人头上的,好像也只有牛顿一个。
因为证明万有引力产生椭圆轨道需要微积分,而在当时的欧洲,只有两个人懂微积分——都是他们自己发明的,互相之间还没商量过。一个叫牛顿,另一个叫莱布尼兹。莱布尼兹是数学家兼哲学家,不搞物理,所以……
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牛顿证明「引力平方反比导致椭圆轨道」,用的并不是微积分!
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本书里,牛顿只用了一页纸不到,就证明了引力和椭圆轨道的关系,用的方法只是初等平面几何而已。
也就是说,你只需要懂「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理论上就可以看懂牛顿的证明。
牛顿为什么不祭出微积分这个大杀器,到底是因为当时的小牛还没把微积分体系捣鼓成熟,还是因为觉得杀鸡焉用牛刀——现在也说不清了。不过给人的感觉,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这种感觉,有点像武侠小说里描写的那种绝世高手:他的剑法天下第一,可他从来不拔剑,打谁都是空手——因为他懒。
牛顿的证明方法被后来的很多著名物理学家,包括费曼、钱德拉塞卡都研究过。当我终于看懂了牛顿的证法,我不禁发出了和伯努利一样的感叹:「我从他的利爪,认出了这头狮子」。
又是那熟悉的感觉:开局一张图,不用任何数学公式,甚至不需要多少前置知识,只是需要很多智商。
真的,越多越好。
因为接下来,我就要使用牛顿发明的方法,证明万有引力和椭圆轨道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