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30日12时13分,我们敬爱的江泽民同志因患白血病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6岁。江泽民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天府源头的老百姓,却永远忘不了他的恩情,忘不了他在都江堰的点点滴滴。
从1970年到2011年,江泽民同志曾先后四次来到都江堰市(1988年之前叫灌县)。都江堰市这片美丽神奇、物产丰饶的土地,留下了江泽民同志关心水利、关心科技、关心三农、关心重建的深深足迹。
一、视察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是个旅游的好地方,要好好建设。”
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指出,中国水的问题始终是一个大问题,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水的问题的严重性。各级领导部门,尤其是经济、科技领导部门,把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治理污水和开发新水源放在不次于粮食、能源的重要位置上,并列入长远规划、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加以实施,以逐步扭转目前水资源危机的严重状况。
1990年江泽民同志指出:“在考虑“八五”计划时得认真研究一下水的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应该未雨绸缪”。当时中央明确,宁肯少上一些工业和其他项目也要把水利搞上去。特别是1990年,中央领导首次提出,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1991年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要把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作为全党、全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各级党政领导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大兴水利。这是百年大计,一定要认真办好。”
建于公元前三世纪,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300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枢纽分为堰首和灌溉水网两大系统,其中堰首包括鱼嘴(分水工程)、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宝瓶口(引水工程)三大主体工程,此外还有内外金刚堤、人字堤及其他附属建筑。都江堰工程以引水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排沙、水运、城市供水等综合效用。它所灌溉的成都平原是闻名天下的“天府之国”。
1991年4月19日下午三点二十分钟,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一行在省委副书记、省长张浩若,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吴希海及省委常委、副省长谢世杰,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徐世群等领导同志陪同下,轻车简从,前来都江堰市视察。在离堆公园伏龙观,江泽民认真听了讲解员、都江堰市文化馆刘昌荣的解说,观看了都江堰专题影片,称赞“都江堰三大工程(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了不起,不简单!”
在伏龙观,听说都江堰灌区灌溉面积已由280多万亩增加到1991年的900多万亩,1993年将达到并突破1000万亩时,江泽民同志满意地说:“真是百闻不如一见!”签完名、合完影后,江泽民对大家说:“都江堰是个旅游的好地方,要好好建设。”
下午四点左右,江泽民同志登上古色古香的秦堰楼,登楼远望。在听取了市委副书记代兴泉关于将来要在上游修建紫坪铺电站及成都平原的灌溉、防洪、发电等情况汇报后,江泽民指示:“要以水发电,以水养水,以水兴农。”
二王庙是纪念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的祀庙,位于都江堰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初建于南北朝,现存建筑是清代重建的。初名崇德祠,宋以后历代封李冰父子为王,清以后改用今名。庙内石壁上嵌有李冰以及后人关于治水的格言:深淘滩,低作堰等,被称为”治水三字经”。庙内有李冰和二郎的塑像。大殿东侧茶楼是一座临崖悬空的吊脚楼,游人可在此休息饮茶。后殿右侧有园中植满各种名贵花木,古木参天,林荫蔽日,是四川的游览观光胜地,有“玉垒仙都“之称”。
当天下午,江泽民同志走进二王庙后,赞叹道:“这里夏天肯定很凉快!”都江堰市领导孙寿权回答说:“这里年平均气温15度,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
在二王庙,江泽民同志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堰功堂,欣赏了画家张大千、徐悲鸿等名家的绘画、楹联、诗赋、碑刻, 还了解了“青城四绝”的制作方法及安澜索桥(夫妻桥)的传说故事。二、访问农村科技示范户
“八亿农民要翻身,归根结蒂是教育。”
4月19日下午,江泽民同志一行还来到都江堰市城郊幸福镇幸福村2组农民陈宗林家访问。陈宗林当时66岁,是远近有名的成都市劳模、农业科技致富能手。改革开放后,他家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农业科技走上勤劳致富、科技支付的道路,住进了小独院,过上了殷实的小康生活。
陈宗林老人做梦也没有想到,江泽民总书记会来到他家做客,还和他拉家常。江泽民同志坐在藤椅沙发上,对陈宗林说:“你这里环境不错,比我住的中南海还好,我住的房子比你宽,但没有你这么多花草。”
陈宗林向江泽民同志谈起了自己致富奔小康的情况。他说:“前几年,只种粮食,靠提高单产,没有多少收益。这几年,改为搞多种经营,既种粮食,又喂母猪、栽葡萄、种蔬菜。由于依靠科学管理,一年卖仔猪可收入一万元左右,葡萄和蔬菜可收入七八千元。”
听罢,江泽民同志连声称赞:“你这叫审时度势,不错,不错。”接着,他对在场的各级干部讲:“这户农民有文化,很好。我想来想去,八亿农民要翻身,归根结蒂是教育,一个文化,一个科技。有了人文化可以学科技,有了科技可以致富。”
下午五时许,江泽民同志在四川省省长张浩若、副省长谢世杰,川农大校长孙晓辉等陪同下,视察了位于都江堰幸福镇莲花村境内的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江泽民同志不顾疲惫,下车后径直走向试验园、实验室和大田试验地,向著名小麦专家、小麦研究所所长颜济教授了解小麦育种研究历史、现状和四川小麦品种的演化进程。当颜教授汇报到“我们自己选育的品种繁六出来后,结束了我省长期依赖国外引进品种的历史,把意大利品种完全取代了”的时候,江泽民同志高兴地说:“好!好!”
参观实验室时,江泽民同志鼓励年轻科研人员要虚心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好好干。他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研政策很重要!”
下午5:40,江泽民同志结束了考察,挥动双手向大家亲切致意。随行的还有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温家宝和农业部副部长陈跃邦等领导同志。
三、题词什邡李冰陵
“创科学治水之先例,建华夏文明之瑰宝。”
都江堰,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以尊重自然规律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得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都江堰历经2300年而不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为数不多的宏大水利工程,是区域水系网络化的典范。它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千年不衰的奇观。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灌溉系统,以及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桑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或成为历史景点,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源远流长,巧夺天工,造福当代,惠泽未来,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抒写着历久弥坚的传奇,由此沉淀下的水文化更是深沉与厚重。
李冰,战国时代人,秦昭王时任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这个以开凿闻名世界的都江堰而一直被后人视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水利工程师,造福蜀地后人2000多年。他在修完都江堰后,在四川什邡洛水镇修建水利工程,后病逝与此,葬于洛水镇旁边的章山之上。
《华阳国志》记载,李冰“导洛通山”,这里的“山”就是指章山,而“洛”就是洛水。在建完闻名世界的都江堰之后,李冰晚年来到什邡,“导洛通山”,开凿高景关,修建朱、李、火三堰,造福于什邡,然而李冰却累死在什邡洛水的治水工地上,这也成为了李冰的最后之作。千百年来,四川得益于李冰修建的都江堰和朱李火堰,因而成为让世人羡慕的“天府之国”。
千百年来,四川得益于李冰修建的都江堰和朱李火堰,因而成为让世人羡慕的“天府之国”。蜀人崇奉李冰,尊为川主,什邡城乡建川主庙达10余处。在洛水旁边的高景关和洛水之间的地段关口两侧,后人修建有大王庙、二王庙,以此纪念李冰父子。
为了纪念这位造福后人的治水者,1990年,四川省水电厅、德阳市和什邡三方在李冰病逝的地方——洛水章山开始修建李冰陵园,供后人瞻仰和凭吊。建成后的李冰陵是一处古朴凝重、富含秦汉风格的建筑群。1993年,李冰陵建成对外开放,吸引了来自成都、绵阳等周边城市的游客来此处瞻仰。
李冰陵是为纪念秦代修建了都江堰的蜀郡郡守李冰而建立的一座古朴的陵园,位于章山的李家山,东北方向有高景关瀑口、朱李火堰和洛水(石亭江)河道;陵东的黑龙沟和陵西的沸泉陵两水交汇陵前,注入李公湖。站在这高高的山上,什邡的水涝旱情 、耕种收获,一切都可以关照了。
1994年江泽民同志为重建李冰陵题词:“创科学治水之先例,建华夏文明之瑰宝。”随后,什邡市政府、德阳市水电局为李冰陵立碑纪念,建成川西北又一处水利历史文化景点。 应什邡市政府邀请,都江堰市政府曾两次组团参加在什邡市李冰陵举行的李冰祭祀及水利文化交流活动。
1999年,都江堰市申报“双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时,在彩虹大道与成灌高速互通立交处修建都江堰大型浮雕广场。为了展现都江堰的城市形象,浮雕上方正中安装了飞马铜像(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志),浮雕左上方雕刻了江泽民同志为李冰陵的亲笔题词:“创科学治水之先例,建华夏文明之瑰宝。”
汶川大地震中,李冰陵严重受损,什邡市投资500万元进行修缮。什邡市完善了大王庙及李冰纪念馆、沿山自行车道等配套,将李冰陵打造成集李冰胜迹寻踪、李冰陵拜谒、登山健身及主题山地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李冰文化旅游区,成为中国李冰文化旅游线路的重要组成,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延伸。四、关心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建设
西部地区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加快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梯次发展战略的实施取得巨大成绩,但西部与东部差距出现扩大趋势。1995年9月,在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思想指导下,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突出地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1996年,江泽民同志强调:“水利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每个人都有义务关心、支持水利建设,为水利事业做出贡献。”1997年国务院印发《水利产业政策》,再次确立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世纪之交,随着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家支援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条件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西部大开发起步,规划了十大工程。2001年3月29日,在距离成都用电负荷中心60公里外,十大工程之一——四川当年的“一号工程”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动工。
紫坪铺水库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十大工程”之一,被列入四川省水库“一号工程”,于2001年3月29日正式动工兴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开始筹备建设的紫坪铺水库工程,因其坝基地址选在紫坪铺镇(前称白沙)紫坪村而得名,并在以后的几十年间被广泛传播为大众熟知。
2002年5月18日至21日,江泽民同志先后在成都市、雅安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考察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农村、水利工程、文化设施、高新技术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期间,他重点考察了四川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进展情况。
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动态投资72亿元,静态投资62亿元,水库正常蓄水位为877米,最大坝高156米,总库容11.26亿立方米,其中调节库容7.74亿立方米,水电站装机容量76万千瓦,建成后除了满足川西灌溉、城市供水、防洪发电外,还将是一个比西湖大100倍的最大“水上公园”。2004年12月1日开始蓄水,2005年5月第一台机组发电, 2006年12月整个工程竣工投入使用 。建成后,提高都江堰设计灌溉面积1086万库耕地的灌溉供水保证率,还将为毗河丘陵扩灌区314万亩灌溉面积提供水源;向成都市提供工业和生活水量50立方米/秒;在枯水期向成都市提供20立方米/秒的环境用水。 电站总装机容量76万千瓦,年均发电量34.17亿千瓦时。可将岷江上游百年一遇的洪水削减为十年一遇下泄,大大减轻都江堰至新津县长约78公里河段的洪水威胁。
与此同时,都江堰秉承“建管并重,软硬同举”的思路,在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上实现了大的跨越,都江堰灌区在管理上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在水利部和省水利厅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都江堰灌区自1996年就开始了水利管理自动化、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先后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研究编制了《都江堰水利自动化与现代化可行性研究报告》,努力打造数字都江堰,使都江堰发挥更大的作用。
5月20日,江泽民同志在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曾庆红等陪同下,来到都江堰市视察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亲切看望工程建设者。他说,西部地区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在保证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当天,省长张中伟,都江堰市委书记张宁生等陪同视察。
盛世兴堰,继往开来,都江堰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共完成投资13.12亿元,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已达1035万亩,新增灌溉面积30.49万亩,改善面积168万亩,使成都、德阳、遂宁等7市37个县(市、区)直接受益,为成都平原的粮食连年增产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也使都江堰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焕发出新的活力,在防洪、发电、航运、供水、旅游、环保、教化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拓展。
“传承古堰文明,引领现代水利”是新一代都江堰水利人的追求。一代代中国水利人——新一代的李冰们继往开来,在古老的都江堰写下了新的篇章。都江堰管理局(现为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所管辖的人民渠一处、人民渠二处、东风渠管理处、外江管理处、黑龙滩管理处、龙泉山管理处等,借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建设的陆续实施,各项工程措施逐步到位,使得工程的灌溉和供水保障能力大幅度提高,也使这一古老的工程焕发出新的活力。
今天的都江堰灌区是四川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灌区内风光旖旎,景色独特,成就了成都平原的无限魅力。灌区水利,星罗棋布,各有风韵:人民渠、东风渠、三合堰、通济堰,碧水扬波;黑龙滩、三岔湖、鲁班水库,波光潋滟。灌区处处是“长龙地上走,银河天际流,彩虹起深谷,高峡出平湖”的美丽景象。
五、视察灾后重建农民集中居住区
对农村灾后重建和农民“三新”生活感到满意
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三年,也就是2011年10月25日上午10:45,85岁高龄的江泽民同志在时任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陪同下,来到天府源头都江堰市天马镇金陵花园,视察灾后重建,关心百姓的生产生活。当天,陪同视察的还有时任省长蒋巨峰,成都军区、成都市、都江堰市的负责同志。
金陵花园位于都江堰市天马镇沙西线与彭青线交汇处。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金陵村的农民房屋全部毁坏。灾后重建中,随着彭(州)青(青城山)线和沙西线的开通,处于两线交汇之处的金陵村区位优势顿时凸显,城里涌动的资本顺着贯通的两条道路“流淌”过来。金陵村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过程中,进行了以农民为主体自主整理集体用地,跨县出让用地指标,直接拍卖集体建设用地的改革措施。
刘奇葆等省、市领导同志陪同江泽民同志乘坐电瓶观光车视察了金陵花园农民集中居住区,并来到农户兰兵家中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在场的基层干部群众对江泽民同志讲,灾后重建中,当地确立了“拆小院,并大院,依托林盘搞重建,节约耕地谋发展”的重建思路,广大受灾群众不仅住上了崭新的楼房,还开展了“三新”(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活动。当天,江泽民同志对“建好田园新村 共促城乡发展”、“提高文明素养 争做新型农民”的成效感到满意。
据知情者说,在都江堰期间,参加接待的地方干部与江泽民同志有过以下对话:
地方的同志问,“主席是第三次到都江堰吧?”江泽民同志答,“是第四次啦。”
地方的同志又问,“我们只知道1991年和2002年这两次。”
江泽民同志说,“第一次来灌县是1970年,我在成都出差到总参某所看绵恒。我是从茶店子坐公共汽车到灌县,又从灌县坐班车到中兴公社,再步行一个多小时到部队的。”
地方的同志惊讶地说,“主席好记性,50多年前的事还记得这么清楚。”
江泽民同志慈祥地笑了……关于江泽民同志生前第一次到都江堰(原灌县)是否属实,对此笔者依据现有的文献史料,并综合百度信息进行了考证。
江泽民同志1970年调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1971年任中国第一机械工业部派驻罗马尼亚专家组总组长,1973年回国先后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外事局副局长、局长。他的长子江绵恒1951年出生,已经19岁。当时,解放军总参谋部第57研究所(灌县人称呼770部队)正是在青城山脚下的中兴公社上元大队。
“备战备荒”的那个年代,中兴公社上元大队及其邻近的农民群众,不花钱就可以在770部队看到总政文工团、战旗文工团的演出。
江绵恒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现任上海科技大学校长。他1977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1982年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1986年9月赴美留学,从事高温超导材料和半导体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在美国费城DREXEL大学获得电机工程学博士学位。
据说,江绵恒的父母为长子取名“绵恒”,意在“绵和恒久”。 “文革”期间,年仅14岁的江绵恒刚刚初中毕业就被送到农村接受再教育。他曾在粮库工作,成天背大袋面粉。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才有了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江绵恒很可能在770当了一段时间兵后,才回到上海继续读书,直至进复旦大学上学。
当年,灌县城通往青城山、石羊场方向的公路上,行驶的车辆很少,有时1个小时见不到1辆汽车。那时公路上行驶的车辆除鸡公车、牛拉的架架车外,主要有解放牌、东风牌载货汽车和东方红-50、丰收-27拖拉机。客车就更少了,每天只有一趟从灌县往返崇庆县(今崇州市)的一班车,路上往来行走的都是太平、石羊、中兴一带赶灌县的城乡群众。
据此判断,江泽民同志说自己第一次来灌县是1970年在成都出差到总参某所看绵恒,而且从中兴到770徒步去的,这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李崎于2022年12月4日修改于长征书院
来源:晋绥红色文化网 编辑:王洪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