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什么意思?

要理解一句话,我觉得首先需要澄清三点:谁说的,什么情况下说的,要表达什么观点。

1、谁说的?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 上,由孟子假托孔子说的,实际在论语里面并没有这句话,有可能孔子说过没有流传,但最终仍是孟子借这句话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这句话只能说是孟子说的。

2、什么情况下说的?理解一句话,最基本的办法就是把它放在上下文里面理解。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 上,是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目的是劝梁惠王施行仁政。原文是“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3、要表达什么观点?结合上下文可以很明显看出,孟子假借孔子这句话要表达“仁”的观点,对始作俑者的态度是强烈否定的,因为“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并且在这句话后面用了一个递进的强调语句,连用“象人”的俑来陪葬都被认为是不仁而不被孔子认同乃至强烈反对,更何况是让人民饥饿而死呢?!

搞清楚了上面这三点,那么“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什么意思就很明显了。

首先,这是一个强烈的否定句而非肯定,如果是肯定,那就与上下文意思没法吻合,更不可能与最后的一个递进强调语句的意思吻合。

其次,既然是否定,那么“其无后乎”的理解就简单,就是一个表达否定的强烈感情,“其”字就是一个代词,指代的是第一个作俑的人。好几种解释里面,诅咒类的“第一个用俑殉葬的人应该绝后了吧”算是比较贴近上下文意思的,其他解释基本很难和上下文吻合。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纯个人观点,但我自觉得很对啊,哈哈),那就是不要用《论语》里面的孔子来否定《孟子》里面的孔子,因为根本不是一个人。现在很多人认为孔子一定是、必须是、肯定是支持俑殉的,因为这个结论既符合历史考据,也符合孔子对礼和仁的追求,因此《孟子》里的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也一定必须肯定是支持俑殉的。我认为这是引起争论的根本的一点,也就是拿我们所理解和认知的孔子来反对《孟子》里面的孔子。

比如有人引用《论语》里面孔子多次骂人的话,说孔子骂人的话都是用“也”“哉”,而用“乎”字都是反问句,因此这句话肯定是反问,不是骂人,并由此引发很多其他解释。比如“第一个用俑殉葬的人他难道断子绝孙了吗”,这个解释是因为简单的历史考据就能证明人殉出现时间早于俑殉,俑殉应该是一种进步,那么孔子骂制作俑的人就没有逻辑了,因此把这句话解释为孔子就是支持俑殉的,只是有某一个支持人殉而反对俑殉,认为俑殉是欺骗祖宗的人问孔子对于俑殉的态度,孔子用反问句回怼说“第一个用俑殉的人难道绝后了吗?”,然后这句话被以讹传讹变成骂人的话。 另一个解释是“第一个用陶俑代替活人的,不也是做了对逝去的先人做后人应该要做的事吗?”这个解释的基本观点还是首先认为这句话不是否定是肯定俑殉,然后再进行阐发,认为“无后”不是诅咒断子绝孙,而是“没有做后人应该做的事”,还引述了舜不告而娶里面的无后来套用解释。 还有一个解释是反面的,说孔子本身就是支持人殉而非俑殉,这句话直译就是“第一个用俑殉葬的人,他自己难道没有后人吗?”(意思是这个人用俑糊弄先人,他的后代也会糊弄他啊),但这个明显与孔子的仁、主张是相反的。

总的来说,稍微联系一下上下文就能看出,如果“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肯定俑殉的,那么在《孟子·梁惠王 上》的原文里根本就没法解释得通啊。所以我还是认为,《孟子》里面的孔子是孟子老先生为满足举栗子的需求而假借的孔子,跟孔子本人其实关系不大,完全可以视为是孟子为了加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自己编的。说白了就是孟子在游历各国求职过程中面对梁国CEO梁惠王的时候,借当时比较有影响力的大V孔子的嘴编了一句支持自己观点的话来作为论据而已。诸子百家里面这种事情多了去了,包括诸子百家里面各种寓言故事,不都是编的挺活灵活现的呢。是不是本人说的呢,大家去猜呗。

© 版权声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