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和1979年发生在日本和中国台湾省,两者的工厂均是使用多氯联苯作为导热介质加工米糠油时产生泄露,对米糠油产品产生污染,导致食用被污染的米糠油产品的人和动物出现中毒现象。多氯联苯(PCBs)可能会造成免疫系统、生殖器毒性、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问题发生。像米糠油中毒事件病患的症状就有包括氯痤疮、手脚麻木、指甲与皮肤变色、神经系统病变等。多氯联苯会导致人体数十种以上病变,且会经由母体胎盘或哺乳传给胎儿,这些油症儿在出生时会有皮肤发黑、眼睑浮肿、免疫功能受损等问题。
1968年在日本福冈县北九州岛市小仓北区株式会社经营的食用油工厂,使用多氯联苯作为脱臭时的热媒体,因为管理疏忽和操作失误导致米糠油遭掺杂多氯联苯,造成米糠油污染,而且当时米糠油中之副产品的黑油又被作为饲料使用,也导致北九州岛等地区的鸡约数十万只死亡。据资料显示至1977年,日本因此次中毒事件导致因病亡人数达数万余人。日本制油业,以1968年事件的反省下,从1974年起便开始引进高压蒸气器以更新脱臭方法来制造米糠油。
1979年夏季,台湾省彰化县溪湖镇彰水路三段的彰化油脂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制造米糠油的过程中,为了除去米糠油的异色和异味而进行加热处理,而加热管经多次的热胀冷缩后产生了裂缝,导致作为传热介质的多氯联苯自管路中泄漏出来,污染到米糠油。另外一种说法是问题来源并非出在管线,而是在油桶。当年泡面正兴起,日本将炸完泡面的油回收转卖,因非以食用油名义外销,所以仅用回收的二手油桶,其中几个油桶装过多氯联苯,彰化油脂公司买来后再打到油槽精炼,整个油槽才会受污染。当时,整个中部地区两千多人受害,惠明盲校就有上百位师生,受害者脸上出现黑疮(氯痤疮)等皮肤病变、甚至免疫系统失调;尤其,毒油中的多氯联苯无法排出体外,事隔35年依旧与毒共存,甚至还遗传到下一代。
我国从1965年开始生产多氯联苯,到1974年大多数工厂已停止生产,20世纪80年代初全部停止生产,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的不多。据了解国内食用油脂厂以前所使用的导热油多为矿物型导热油,是石油精制过程某一馏程产物,其主要成分随基础油的成分不同。一般为长链烷烃和环烷烃的混合物。随着油脂工业的发展和产品质量风险防范的要求,目前大型的油脂加工企业基本上已经逐步实现用高压蒸汽代替矿物性导热油。
注:文中部分资料来源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图片来源于网路,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推荐阅读:无二油脂116篇文章全集,敬请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