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懂“复盘”的人,都是商业高手?

#头条创作挑战赛#

2020年6月21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高礼研究院的在线公开课上,高毅资产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邱国鹭和高瓴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以“论一个投资人的自我修养”为主题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对话。

他们认为,投资人需要诚实面对自我,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各自的看法,共同研究,反复讨论甚至争论,破除个人的成见,以认识行业发展和企业竞争的规律。

张磊说:“我再补充一点,就是复盘的重要性。我们经常会带着团队回头看当初的判断是怎么做的,去回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到底犯了哪些错误。虽然过程很痛苦,但大家都能有所提升。”

邱国鹭说:“高毅资产去年也开始第一次尝试做复盘,复盘曾经的那些坑我们是怎么踩的,确实很有用,‘吃一堑,长一智’,学费没有白交,所以复盘确实很重要。”

让这两位投资大佬都一致认为很重要的“复盘”究竟是什么呢?联想控股管理学院高级总监沈磊博士推出《复盘》一书,从2013年开发出第一个版本的复盘课程算起,他在联想教了十年复盘。

如何做好复盘?与你分享以下内容,先深度剖析一下[复盘]所蕴含的五重作用机制。

《复盘》

作者:沈磊

好的复盘,需要做到这“五反”

——摘自《复盘》

《复盘》——沈磊

彼得·德鲁克在1999 年出版了《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书,其第6章“自我管理”一篇被摘录刊发在2005 年 1月的《哈佛商业评论》上,这期杂志成为该期刊自创刊以来重印次数最多的一期。

德鲁克在文章中写道:“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只能靠发挥自己的长处。从事自己不太擅长的工作是无法取得成就的,更不用说那些自己根本干不了的事情。”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地发现自己的长处呢?德鲁克推荐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若想发现自己的长处,唯一的途径就是反馈分析法。每当做出重要决定或采取重要行动时,可以事先记录下自己对结果的预期。9~12个月之后,再将实际结果与自己的预期进行比较。我本人使用这种方法已经有15~20年了,而每次使用都有意外的收获。”

这就是复盘的第一重作用——反馈,即将客观的结果与当初的预期进行比较,不沉溺于自圆其说的主观臆想,正视结果,直面现实,有理想但不理想化。

20世纪 90年代,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和他的两个同事在柏林的顶级音乐学院做了一次开创性的试验,其发现后来被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命名为“一万小时定律”,即一个人的技能若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无论是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作家,还是篮球运动员、棋手,练习时间必须超过一万小时,任何行业概不例外。

那么是不是只要足够勤奋,当练习时间累积够一万小时以后,就一定能成为顶尖高手呢?其实不然。埃里克森发现,高手通常都经历了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刻意练习的表面意思似乎是,练习的时候要心无旁骛、全神贯注。

不过,这仅仅是一个基础条件,更重要的是另外两个条件:

第一,将复杂的技术分解为可反复练习的小模块,“一口吃成个大胖子”的概率极低;第二,练习时要能随时知晓动作产生的效果,尤其是当情形与预期不相符时做出的调整动作。在某种程度上,刻意练习是以消灭错误为主的一个持续改善的过程。

由此可见,如果只是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练习,笃信天道酬勤,那就与“一万小时定律”相去甚远,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反馈的作用,只有这样,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才能锻造出一流高手。

反馈分析法能告诉我们“预期”与“结果”之间的差异,但若只是勇于承认,却不付诸行动,那也无济于事。这就引出了复盘的第二重作用——反思,即对反馈结果进行思考。

《复盘》——沈磊

电影《后会无期》海报上有句话是这样写的:“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让很多人心生共鸣:“对啊!但这是为什么呢?”

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听过的道理大多是别人的,而我们要过的是自己的人生。反思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我们需要从自身的经历中提炼出适用于自己的感悟。正如学者吴伯凡所说:“事业和人生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反思的速度和次数。”

那么,需要反思什么呢?从反思中我们又希望收获什么呢?

这就引出了复盘的第三重作用——反本,即返其所自出,复归本源或根本。反思追求的是对事情的通透认识,触及本质。换句话说,我们都希望通过反思找到导致结果的根本原因。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73 秒后发生爆炸并坠毁,机上的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时任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立即委派国务卿对事故进行调查。调查团成员中有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就是理查德·费曼。经过调查,费曼将问题锁定在火箭助推器的O形环密封圈上。

在公开调查结果的会议现场,费曼将O形环稍做挤压后放入冷水中,一段时间后再取出,并解释说:“我发现,从冷水里取出的O 形环没有恢复原形。换句话说,有好几秒钟的时间,由于受低温影响,它失去了膨胀性,尤其在温度为0℃的时候。我认为这对我们正在讨论的问题有直接的影响。”事故的直接原因找到了:固定右副燃料舱的O 形环在低温下硬化、失效,进而脱落,导致灼热的气体窜入充满氧气的舱室引发大爆炸。

显然,O形环失效是导致灾难发生的技术原因,但这就是根本原因吗?随着调查的深入进行,更多的事实浮出水面。其实,就在发射的前一天傍晚,两位设计火箭助推器的工程师通过电话会议力劝美国航空航天局推迟此次发射,因为他们得知,佛罗里达州的气温已经降至0℃以下。

这场会议足足进行了6个小时。两位工程师知道,这样的条件将会对火箭助推器的性能产生重大影响。

然而,工程师所属的承包公司向美国航空航天局提出了“可以发射”的建议。公司管理层关心的是成本、计划和政治承诺,而不是数据、事实和科学规律。

在罔顾风险、盲目乐观的侥幸心理驱动下,最终酿成了这场震惊全世界的航天灾难。看似天灾,实则人祸。

《复盘》——沈磊

找到根本原因之后,就需要进行治标又治本的改进,这就是复盘的第四重作用——反应,即事发之后的回应,也就是下一步采取的应对行动。

通过反思得到的认识只停留在头脑中或纸面上是不够的,需要实施相应的举措,无论是亡羊补牢式的下不为例,还是行进途中的持续改进,只有将思考落到行动上,作用于内在自我和外在世界,我们才有可能取得预期的成效。

为什么说“可能”呢?因为事情的因果关系相当复杂,我们经常以为自己摸清了规律,抓住了本质,但事实上并没有。俗话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就是在提醒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一事上,我们需要保持足够的敬畏之心。

之所以在反思之后一定要采取行动,就是因为我们得出的结论有可能只是新的假设,而非确凿无疑的真理。只有通过行动及其产生的实际效果,我们才能证实或证伪新的假设。

这就会推动我们进入新一轮“预期—结果”的验证循环中。这就是复盘的第五重作用——反复,即多次重复反馈、反思、反本、反应这个过程,在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我们的认识将实现螺旋式的提升。

复盘这个看似简单的方式之所以能够提升能力,答案就是复盘的五重作用机制:反馈、反思、反本、反应、反复。这五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达利欧在《原则》一书中写道:

“到了1995 年,桥水基金已拥有42名职员,管理着 41亿美元的资产,这是我从未梦想过的……我们做的事却基本未变:与市场博弈,独立和有创意地思考如何押注,犯错误,把错误摆上桌面分析,找出根本原因,设计出新的更好的做事方法,系统化地落实这些更新,犯下新的错误,如此循环。”

虽然全书都没有提及“复盘”这个概念,但其管理投资的基本逻辑恰恰与复盘的“五反”作用机制不谋而合。

达利欧在解释为什么书名叫“原则”时写道:“我这一生犯了很多错误,花了很多时间反省这些错误,在这个过程中,我总结出了自己的原则。”

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人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而有些人始终只会就事论事、一事一议;有些人是“能说会练真把式”,而有些人是“光说不练假把式”,还有些人是“光练不说傻把式”。

人与人在学习能力上的这种差别,其缘由常被归结为一个神秘的词——悟性。实际上,这与会不会进行复盘直接相关。

© 版权声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