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都市时报 记者伏立群 实习记者段雨雪)如今,个人信息泄露的渠道很多,但一个你从未注册用过的APP,却能指名道姓并说出你十多二十个好友名字发到你的手机短信里,邀请你下载并注册APP,你敢去用这个APP吗?
近期,许多市民都收到了一个名为“脉脉职场”发来的短信,短信里对自己直呼其名,同时还显示了自己的多名好友名字。收到短信的人都表示,自己并未使用过该APP。有人向好友打听后得知,是对方注册授权该APP开放自己的通讯录所致。针对此情况,律师表示,用户向APP开放自己的通讯录已是泄露了好友的个人信息。
市民爆料
陌生APP发来点名短信
一个星期前,市民乔先生莫名其妙收到了一条标记为“脉脉职场”的短信,开头直呼他的真名,称自己被公司前同事标注他为“有两把刷子”,并列出他的4位好友真名,其中还有1人向他共享了2619个职业。乔先生觉得这条短信不是垃圾短信,并对这个叫“脉脉职场”的APP感到很好奇,想知道到底有哪些熟人在里面,都在搞些什么名堂。出于这份好奇心,乔先生点击了短信中的链接,进入苹果商店下载了“脉脉职场”APP。
打开APP后,弹出一个页面,上面滚动着用户头像。乔先生一看,其中有10个人都是自己的熟人。页面还提示,“由于你未注册脉脉APP,系统代他(她)短信邀请你。”紧接着,乔先生又收到一条短信,称因好友对乔先生的职业印象标注良好,乔先生获得了免注册特权,可手机号快捷登录。乔先生随即输入了手机号,点了下一步。结果,弹出一个页面,要求乔先生开放手机通讯录。
看到这个提示,乔先生犹豫了半晌,最终选择了拒绝,结果又弹出一个页面,称“人脉计算是脉脉的基础,上传通讯录将拓展优质人脉,获得更多加薪、创业、投资机会。”乔先生点了“我再想想”,又弹出一条提示称:“脉脉捍卫每一位用户隐私安全,你可以在APP内管理联系人,放弃将不能继续提供服务。”看到这样的提示信息,乔先生果断选择了放弃。
乔先生身边还有很多朋友收到过同样的短信。收到同样短信的王女士,微信了一名短信里“脉脉”推荐的朋友林先生。对方表示,他的确安装注册过一个叫“脉脉职场”的APP,当时在一个群里有人发红包做推广,他就注册了,后来再没登录过,而且也不知道啥时候就删了。王女生认为,“脉脉职场”应该是获取了自己某位或某几位朋友的手机通讯录,在没有经过同意的情况下,给这些号码发短信。
除了“脉脉”,不少市民还收到比如“生日管家”“探探”等APP发送的短信。“生日管家”发送的短信称,××,有男生/女生在生日管家记录了你的生日,并对你“打了招呼”或“念念不忘”。当打开“生日管家”后,用户可以清楚看到手机通讯录里大部分好友的生日、星座和现居住地,这些信息大多准确无误。和“生日管家”一样,“探探”发送的短信开头也直接点名称呼,有你的一位手机联系人在“探探”上将你设置为“暗恋对象”。如果你也“暗恋”Ta,你们将配对成功,并附上了APP下载链接。
APP回应
点名是为了提高用户关注度
在收到这些APP发来的点名短信后,不少人基于好奇,想要了解究竟被哪位匿名好友惦记。但要解开谜团,用户要点击下载APP然后注册。注册时,会被强行要求标注通讯录联系人。就这样,新一拨被标注的未注册用户又会收到相同的信息。
对于这种现象,上述三款APP的有关负责人的回复是,这是使用APP的用户自主操作,从而触发短信推送。
脉脉方面回应称,脉脉是职场社交APP,脉脉要求上传通讯录的目的,是提供人脉统计和标注人脉等服务,否则用户无法享受脉脉添加好友的功能。记者查阅脉脉用户信息条款发现, “用户一旦注册、登录、使用脉脉服务,将视为用户完全了解、同意并接受淘友公司通过包括但不限于收集、统计、分析、使用等方式合理使用用户信息。”脉脉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用户同意本协议的基础上,平台发送短信,无需向用户另行取得授权。
探探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去年“探探”上线“匿名暗恋表白”功能,旨在让用户知道彼此心意。公司可以理解未注册用户收到短信的心情,但不带真名的话,可能引起不了对方的注意。对于发送者来说,表白成功的机会就不高。
而生日管家方面的回应为:“收集生日信息,是为了避免直面询问好友生日的尴尬,让用户悄悄做一个有心人,更好地关心朋友。”
上述三款APP同时提到,如果被记录者介意自己的信息被分享,平台提供了相关的操作来避免“骚扰”,并强调注重用户的隐私保护。
★专家观点
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
昆明某律师事务所的肖律师表示,《民法总则》第111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第一句规定了保护他人个人信息是所有人的义务,第二句规定获取他人信息的合法方式。”肖律师表示,如果一个人随便授权APP获取自己手机中的通讯录,违反了第一句规定,运营APP的企业在没有对用户公示使用协议并获得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强行将开放通讯录作为注册门槛,违反第二句规定。“朋友给你联系方式,是为了方便联络,要授权其它企业使用,须经朋友同意。”肖律师表示,通讯录中的联系人不属于私有财产,随意开放可能构成侵权且有很大的风险。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法学院老师钟磊也认为,APP强行获取用户手机通讯录不合法。钟磊说,如果APP获取手机通讯录对用户造成了严重干扰,用户可以找消费者协会投诉,也可以向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举报。如果情节严重,甚至可以走司法途径,要求对方停止侵权。
★市民看法
彭永清(学生):侵权谈不上,但站在用户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不尊重客户的行为。客户和用户之间是有区别的,一个比较牛的公司在推广产品时,最终目的是得到一批高质量的用户,而不是一群滥竽充数的客户,这两者关系的转变也是决定一家公司可以走多远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觉得这是中国科技在发展进步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存在即合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人的人强调在生活中的“私人订制”。而私人订制的背后是以整个大数据为支撑。只有充分了解分析用户才能做到为越来越多的群体或者个人带来便利。所以站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上来看,这些APP的行为无可厚非!
杨海涛(公务员):手机对于现代人来说是非常私密的,APP要求开放通讯录,我认为存在侵权嫌疑。通讯录里都存着家人、朋友的电话号码,如果开放了通讯录, 会给身边的人带来一些骚扰,甚至对自身产生一定的影响。
彭丽(私企职员):我很不认同APP开放通讯录的做法,毕竟这样的做法会泄露自己和他人的信息,很不安全,会让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此外,APP向朋友发送这样的消息不但影响了朋友的生活,时间久了还会影响到和朋友的感情。
姜洁(媒体记者):我不喜欢APP开放通讯录这样的方式,平时也会很反感软件要求读取这个信息那个信息,尤其是现在有很多窃取信息的黑客,我总是担心个人隐私泄露,担心会危害到自己的权益。但很多时候不得不迫于需求同意读取通讯录,但这并不代表我同意APP可以发送信息给我的朋友,我觉得这是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是对人的不尊重,是件不道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