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乡土中国》整本书,针对每一篇章做一张思维导图,整个暑假,刚刚考上高中的小可一头钻进这部作品中,有点“水土不服”,用他自己的话说:“感觉做了无数篇阅读理解,对整本书阅读感到瑟瑟发抖。”
暑假是整本书阅读的好时机,遗憾的是,类似的阅读任务正在把学生从书架旁“推开”。是什么难住了学生?不少大学中文系教授直言,部分中小学语文教师善于指导单篇文章的阅读分析方法,却缺少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技巧和方法引导。如果中小学语文教师缺少丰富的阅读经验,很容易用应试题目的套路来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
教育界有识之士担忧:如果连教师只会“职业性阅读”,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呢?
教的不仅是书籍内容,也是阅读方法
“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曾为北京的高三教师上过一堂课,他请语文教师教高中生在两三个小时内读完一部15万字的小说。结果,所有语文教师当场就“轰”起来了,连连摇头——这是不可能的事!
真的不可能?在温儒敏看来,这不但可行,而且是文学阅读的常见方法;孩子们不会,是老师没有教好!“阅读除了精读,还有泛读、跳读、拆读,这些阅读方法都是必备的,教材里都有涉及。”温儒敏如是解释。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王希明对此深以为然,他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2版的《红楼梦》标注字数是1137千字,有120回。学生按每天精读5000字计算,也要七八个月的时间。所以,王希明鼓励学生阅读《红楼梦》时以泛读为主,重点章节采用精读的方式。
问题是,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慢慢丧失了这些阅读方法?“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小学尚缺少一支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师队伍。”正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建平中学副校长郑朝晖说,师范类院校对语文教师的培养,亟待跟上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步子,“部分师范类院校学生没有接受过‘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指导,自己也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这部分学生毕业后站上三尺讲台,面对‘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任务,就会显得茫然。”
有些专家认为,中小学语文教师想要完成“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任务,似乎有诸多屏障需要跨越。
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文系副教授徐默凡直言,语文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思路,“整本书阅读”教的不仅仅是书籍的内容,也是阅读的方法。同样是读一本书,读社科类书籍跟读文学类书籍就不一样,读小说跟读童话也不一样。语文教师要将不同类型作品的读法,分别传递给学生。
按照高中语文课标要求,要对《乡土中国》和《红楼梦》两部作品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两本“大部头”如何读,读什么,是不同的。专家分析,指导学生阅读《乡土中国》,要让学生学会如何研读学术著作,了解不同篇章背后的学术逻辑所在,透过学术体系来看学术著作的价值等;而《红楼梦》等长篇小说的教学,很重要的一点是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美商”“美育”“美感”。与此同时,要通过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窥见、反思社会发展的规律,理解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有专家说得更形象,好比吃饭,如果不懂方法,活吞下一本“大部头”,再好的食材,学生都未免觉得“好吃”;但如遇良厨,懂得拆骨烩菜,可以让学生吃得有滋有味。
爱上读书,把阅读变成“悦读”“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瓢水。”按此共识,语文教师教“整本书阅读”前,起码要成为这本书、这个文学领域的“半个专家”。例如讲解《乡土中国》,教师要先了解费孝通的人生经历和他的大部分作品;讲解《红楼梦》,教师不仅要读原著,更要了解近百年来红学研究的经典作品,以及部分主流学派的观点等。显而易见,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现实情况是,不少中小学语文教师并没有时间来完成如此“泛读”要求,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会显得有些勉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曾公布过一份《小学班主任阅读状况的调查研究》。该调查以上海8个区22所小学522名小学班主任为对象,统计结果是,老师们每年阅读书籍(教学科目以外)不足7本。类似的,一项针对北京海淀区1000多名中小学教师的阅读调查同样显示,教师每年的平均读书量为6.69本,超过一半的教师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温儒敏也关注到,眼下教师群体中存在“职业性阅读”的现象——明天、后天就要上课了,或是接下来要评职称了,为了完成这些很实际的目标,才赶紧阅读。除此之外,枕头边上放一本书,随便翻一翻,而“自发式阅读”很少。温儒敏说:“现在的中小学教师都很忙,压力也很大,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作为语文教师自己都不多读些‘闲书’,想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可能也就要打折扣了。”郑朝晖直言:“如果语文教师不读书,没有阅读经验的输出,那么用应试题目的老套路来检验学生是否完成‘整本书阅读’的情况就会出现。”可喜的是,在新编教材推出“整本书阅读”单元后,越来越多的学校和语文教师不断达成共识:教师首先应成为终身阅读者,不读书的教师只能给学生“输出”静态甚至过时的知识,只有在阅读中不断更新知识系统,才能用知识的魅力感染学生,走近文学,爱上读书,并在阅读中找到古今“对谈”的启思与乐趣,把阅读变成“悦读”。
作者:张鹏
图片来源:建平中学语文教师钟意菁、学生王秋懿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