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13: 9780073511290
Author: Paul A. Samuelson
Publisher: McGraw-Hill Education
骑士时代已经过去,随之而来的是智者、经济学家和计算机专家的时代。——埃德蒙·伯克
日前国家统计局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1-2月份的经济运行数据,其中备受关注的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了5.3%,意味着在新冠疫情影响下物价涨幅处于较高水平。中国人民银在近日也宣布对有关银行定向降低存款准备金率(Cash Reserve Ratio)0.5至1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另一方面受沙特与俄罗斯间的原油价格战(Price War)影响,国内成品油价于3月17日24时进行第3次下调,并创下了13年以来最大跌幅。占据在各大新闻媒体头版页面的一连串财经资讯让人眼花缭乱,其中的经济术语更是让人有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之感。今天我们为大家推荐的就是可以为大家解惑释疑的经济学经典教科书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的Economics。
资料图片.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图表保罗·萨缪尔森于1915年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加里(Gray)的一个波兰犹太裔移民家庭。1923年,萨缪尔森一家移居芝加哥,在芝加哥海德公园中学(Hyde Park High School)读书时萨缪尔森就对经济领域的知识产生兴趣,他曾研究股票市场并帮助代数老师挑选股票。1931年,年仅15岁的萨缪尔森考取了世界顶尖的研究型大学芝加哥大学。那时候芝加哥大学已是富兰克·奈特、雅各布·维纳、保罗·道格拉斯等经济学群英荟聚之地,但萨缪尔森最初选择就读芝加哥大学的原因仅仅是“芝加哥大学离我的高中和家乡很近”。1932年1月2日,早晨8点,萨缪尔森在芝加哥大学的讲堂听取了一场关于经济学中的马尔萨斯理论的讲座。那场讲座彻底地打动了他,让他决定研究经济学,后来他把1932年当做自己作为经济学家生命的开始。在芝加哥大学,他不仅得到富兰克·奈特等诸位经济学大师的指导,还结识了后来同样成长为著名经济学家的希米尔顿·弗里德曼和乔治·斯蒂格勒。
资料图片. 芝加哥经济学派先驱富兰克·奈特纵观萨缪尔森的一生,人们会惊讶地发现他在各个时期都是身处在众多杰出经济学人物之中。1936年,萨缪尔森以全A的课程成绩从芝加哥大学毕业进入哈佛大学学习经济学。彼时的哈佛大学同样是优秀经济学人才云集之地,任教的老师中有约瑟夫·熊彼特、瓦西里·列昂季耶夫、戈特弗里德·哈伯勒等经济学大家,而学生中则有詹姆士·托宾、罗伯特·索罗以及理查德·马斯格雷夫等日后的经济学学术巨匠。正如后来萨缪尔森说的,哈佛浓厚的学术氛围造就了他和他的同辈学者。值得一提的一件趣事是,1941年萨缪尔森在哈佛的博士论文答辩。答辩中他不仅游刃有余地面对着由熊彼特、列昂季耶夫等经济学大师组成的答辩委员会,还在答辩同时向委员会提出尖锐的问题令整个答辩委员会的成员紧张不已,以致在答辩结束的时候,熊彼特误以为自己才是答辩人,紧张地转身问列昂季耶夫:“我说,瓦西里,我们通过了吗?”他的博士论文获得了当年哈佛大学的David A. Wells Prize in Economics。从哈佛大学毕业后,萨缪尔森前往MIT任教,此后数十年他都一直留在MIT任教未曾离开,直至2009年12月14日去世。
资料图片. 美国著名学府MIT萨缪尔森曾说过:“如果经济学是为我而设的话,那么也可以说我是为经济学而生的。”(So if economics was made for me, it can be said that I too was made for economics. )他将经济学上的研究看作是一种纯粹的乐趣(pure fun)让自己变成一名快乐的战士(happy warrior),而他在经济学上的成就和影响则是巨大的。首先在学术方面,他运用数理方法建立并发展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经济理论体系,他的学术成就遍布在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等多个领域。在著作方面,他一共撰写了三部经济学著作,出版了多达五卷收录有388篇论文的文集。其次在教育方面,他和他的哈佛同学罗伯特·索罗用长达数十年的努力把MIT的经济系成为世界顶尖的经济学研究机构,培养了包括本·伯南克、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保罗·克鲁格曼、罗伯特·默顿等人在内的众多杰出经济学家。此外他还曾出任国际经济协会和美国经济协会主席以及约翰·肯尼迪和林登·约翰逊的经济顾问。1970年,萨缪尔森获得了第二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颁奖词对他的工作评价到:“He formalized economics research using mathematics and his work influences practically all branches of modern economics. ”
资料图片. 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为萨缪尔森颁发诺贝尔奖今天为大家推荐的Economics一书于1948年首次出版,至09年作者去世60多年的时间里,总共出版了19个版次,同时被翻译成40余种语言,销售总量超过了1000万册。在萨缪尔森的诺贝尔奖颁奖词中同样提到此书并称其为“the worlds best-selling economic textbook”,这些足以说明Economics是一本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经济学教科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经济学学生。令人意外的是作者当初撰写此部教材的目的是为了挣取养育家里六个孩子的费用(written to help provide for his six children),在此书出版半个世纪后的1998年萨缪尔森还曾对采访他的美联社记者说,他知道自己写的肯定是一本好书,但的确没有想到它能好到这种程度。
图书评论
“萨缪尔森的经典教科书,其文笔之流畅优美,无疑是笔者读过的最好的教科书,至今我还推荐给那些希望了解经济学的朋友们。我曾真心建议大家买两本,最好是十二版以前的旧版,其文笔更好。我还建议想学好英文的朋友买一本原著,作为英文读物,非常合适。”——李稻葵,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
“这本书对中国经济学的影响无论如何估计都不会过分。‘文革’后七七级以后的经济学子就是由这本书引入现代经济学的殿堂。他们在课堂上学的是‘政治经济学’,但看到Economics之后,仿佛打开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梁小民,中国著名经济学家
延伸阅读-经济学入门经典
Principles of EconomicsISBN13: 9781285165875
Author: N. Gregory Mankiw
Publisher: Cengage Learning
简介
此书的作者格里高利·曼昆(N.Gregory Mankiw)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本科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后在著名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Stanley Fischer)的指导下获得MIT哲学博士。1985年昆曼以副教授身份任教哈佛,两年后年仅29岁的他晋升为哈佛大学的正教授,他还曾出任布什政府的总统经济委员会主席。Principles of Economics一书是昆曼采用“用户导向”写作策略写就的经典经济学入门教科书。相比于萨缪尔森的Economics此书的最大特色就是通俗易懂,为此昆曼一面凭借深厚的功底准确地向读者表述了经济学原理的内涵,另一面通过大量精心设计的生活场景来帮助读者理解相应的经济学现象和原理,同时又尽量避免使用过于抽象复杂的数学原理而采用表格与图形的方式进行理论推演。另外本书的预付稿酬近乎天价,据《纽约时报》报道出版公司为这本教材预付给昆曼的稿酬高达140万美元。
The Economic Way of ThinkingISBN13: 9780132991292
Author: Paul Heyne, et al
Publisher: Pearson
简介
此书是华盛顿大学经济系教授保罗·海恩(Paul Heyne)等人为非经济学专业学生撰写的一部特别的经济学入门教科书。作者撰写此书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实例和实际应用向学生介绍经济学家的技能,从而使他们能像经济学家一样地思考。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道格拉斯·诺斯称赞此书是对经济学教材的一种根本性变革。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教授曾评价此书:“保罗·海恩等人的The Economic Way of Thinking,是我所读到的写给非经济学专业读者的最好的经济学教科书之一。”
Basic EconomicsISBN13: 9780465060733
Author: Thomas Sowell
Publisher: Basic Books
简介
此书是写给普通读者的大众经济学名著。作者托马斯·索维尔(Thomas Sowell)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芝加哥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面向普通大众的经济学入门书,本书不仅没有专业术语、图表和公式,也绝少有脚注和尾注。作者通过发生在世界各国的真实案例用一种生动活泼且令人难忘的方式向读者阐述经济规律,从而让读者感到学习经济学就像获取信息一样容易。Claremont Review of Books评价此书:“正是我们最想要的……所有对经济学书籍望而却步的人应该来读读这一本书,他们一定会转变观念。”
参考文献
[1]陈永伟 逝去的大师——悼念伟大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 管理学家 2010年 第2期.
[2]李彦 真正的伟人 保罗·萨缪尔森. 国际经济合作 2010年 第2期.
[3]萧琛 经济学的阳光与希望的田野——分享一代宗师萨缪尔森的睿智与风范. 新视野 2013年 第3期.
[4]梁小民 萨缪尔森与中国. 中国企业家 2009年 第24期.
[5]李稻葵 萨缪尔森的风采. 读书 2010年 第5期.
[6]张军 再见,萨缪尔森. 商学院 2010年 第1期.
[7]胡蛟 萨缪尔森. 新世纪周刊 2010年 第2期.
[8]Paul A. Samuelson. How I became an economist. NobelPrize.org. Nobel Media AB 2020. Wed. 18 Mar 2020.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一起发现好书、分享好书、阅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