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爱搞钱的城,偏偏仙气十足

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里谈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城市可以是我们对于它的欲望和记忆的折叠,而记忆的形象一旦被词语固定下来就会消失了。

所以,我们总觉得看城市的视角不该只用某些符号和标签,好比温州,大众意义上这座城市被描述成以下几个关键词:“遍地豪车和老板”“江南皮革厂”“温州炒房团”“东方犹太人”……仿佛除了搞钱,就是土豪发财,其他印象几乎寥寥无几。

△温州,被看做是纸醉金迷的“搞钱之都”。/图虫创意温州又何止这些。商业文明过于耀眼,以至于众人都低估了它的内涵。

论风光,温州称得上仙气十足。谢灵运在这里曾经开了中国山水诗的先河,东南第一山“雁荡山”坐落于此地,更是《琅琊榜》《倚天屠龙记》等武侠古装影视剧的取景地。

△“东南第一山”雁荡山就坐落于温州。/图虫创意

谈历史,温州号称“东南邹鲁”。儒家学派之一的永嘉学派在这里诞生,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戏剧形式——南戏的发祥地。

温州人不只会搞钱,从世界的维度上来说,他们搞美食更狠。以瓯菜作为浙江菜的代表,遍布全国各地,乃至欧洲的中餐厅和超市都留下了温州人的痕迹,尤其地方民间小吃和海鲜之味,带着浓厚的古意自成一派体系。

温州,可真不是平平无奇的“搞钱之城”。

△温州菜的足迹,遍布欧洲各国。

温州,被记住的不该只有生意经

一谈起温州人,很多人脑海里可能浮现的是满嘴生意经的富豪老板,浙江三大城市不缺老板,相比起杭州和宁波,温州人经商的形象仿佛像是刻在DNA里似的。

殊不知,从历史长河走出来的温州,更像从江南水乡出落而来的书生,举手投足之间尽显温润儒雅的书卷气。

△温州城,也有温文尔雅的一面。/图虫创意

温州古称“瓯越”,三面环山,一面环海,东晋学者郭璞在《山海经》里将温州的地形描述为“瓯居海中”,这也是有关于“瓯”最早的文字记载之一。

关于温州的别称,也有一番有意思的说法。旧时郭璞登上南岸西郭山,见数峰错立,状如北斗,故温州也有“山如北斗城似锁”的美称。传说筑城时,还有白鹿衔花而过被视为瑞兆,于是温州还被称为“鹿城”

△温州古村落航拍。/视觉中国

唐高宗时期,这里因地处温峤岭以南,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润,因此得名“温州”。“温润”一词恰好道出了温州这座城温润如玉的书卷气。

看看温州的地名,一个个就像古诗词里出落而来似的: 乐清、鹿城、瓯海、丽水、泽雅、苍南、泰顺、瑞安……

温州虽然环境闭塞,但难掩山川秀丽之态。市区依山傍水,临江面海,山在城中,城在山中,山、江、海相交融,是个典型的山水海滨之城。

△温州是山水海滨之城。图为温州泰顺飞云湖。/视觉中国

这般山水,让东晋时期的“书圣”王羲之,曾在温州做郡守时期就已醉心于此。当时永嘉(古温州)河乡、溪山多养鹅,鹅的神形给了王羲之练字极大的启发,在永嘉留下了美丽的传说。他当年洗砚的墨池,如今已经变成温州老城区十大园林之首——“墨池公园”

距离墨池公园不太远的瓯江,有一座岛叫“江心屿”,孟浩然、李白、杜甫、韩愈、陆游、文天祥等文豪都曾在屿上咏怀景致,写诗留墨。从古到今,文人墨客的无数妙句佳篇,让江心屿一时间流韵溢彩,被称为“诗之岛”

△温州江心屿与江心公园。/图虫创意

南朝诗人谢灵运出任永嘉(古温州)太守时,纵然内心对朝廷将其放置闭塞地方有满腹牢骚,但也抑制不住他对温州山水的流连忘返,酷爱登山,变身资深“驴友”,还发明了最早的登山鞋“谢公屐”,整天游山玩水:“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

他在温州还开了中国山水诗的先河,使得后来同样不得志的苏东坡羡慕不已——“自言官长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

中国十大名山之一、“东南第一山”的雁荡山坐落于温州乐清,我们熟悉的影视剧《扶摇》里的玄元山、《神雕侠侣》里的绝情谷、《琅琊榜》里的琅琊阁、《新倚天屠龙记》里的华山派……这些取景地都来源于雁荡山,这座海上名山,因大雁长栖、芦苇飘荡得名,青山秀水间自带仙侠傲骨。

△众多仙侠影视剧取景地都在雁荡山。/视觉中国

温州多山地丘陵且人口稀少,偏居东南海隅,历史上吸引了大批北方移民南迁定居。追溯起温州文化的渊源, 会发现当中有中原-吴越文化的涌入,也有闽南文化的融入和本土草根文化的生长,三种文化交锋相融积淀而成温州文化。

这批外来移民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福建,流传至今很多温州家谱都能追溯到一个地名“赤岸”,今属宁德市霞浦县。

△苍坡古村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始祖李岑为避战乱从福建长溪迁居于此。/视觉中国

于是,你能在温州里感受到与其他江南城市不一样的民风——“处吴地而有闽风”,瓯语就是吴语中深受闽语影响的一支。

这里还诞生了中国的戏曲之祖——“南戏”,永嘉昆曲也叫温州昆曲,是昆剧的一个流派。

△浙江温州永嘉被称作“南戏故里”。/视频截图

复杂多元的文化在方言上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温州话的难懂程度号称“十级加密”,它不单单是吴语和闽语的结合,因深受古越语影响,从古代的江东方言分化而来,所以依旧保留了大量古代汉语,被称作古汉语的“活化石”

这也是为什么听温州话的感觉就像是听一曲温和抒情的江南小调,相比起吴语来说,更多了些深厚古韵,他们的定语常会后置于名词,比如闹热、菜咸、饭焦、楼阁、豆腐软、笋干等。

温州人对一日三餐的描述——吃天光、吃日昼、吃黄昏,话里行间,有一股回到古代的人间烟火气。

△温州人古老的生活方式,依然存在着。/视觉中国

为什么温州故事如此励志?

现代意义上聊温州这座城,总会冠上草根“逆袭”富豪的剧本,被称为“东方犹太人”的温州商人,早已成就了国内独领风骚的业界传说。

温州人的性格之所以鲜明,故事之所以励志,追本溯源,或许早在基因上就有所选择。

△温州地形“七山二水一分田”,决定了大部分的人都要向外讨生活。/图虫创意

温州地形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虽然属沿海城市,但又是名副其实的山区,山地多平原少,众多山脉和水系直交相割,将温州陆地切割成条形块状,交通闭塞,耕地面积短缺。

温州无论相距吴越还是中原,都偏居边缘,在古代,温州与外界的唯一陆路通道要经过福建、江西再转折进入中原。改革开放前,温州甚至没有机场和火车,仅有一条104国道,路况奇差无比,金温铁路直到1997年才全线铺通

△藏在大山里的“金温铁路”。/视觉中国

如此穷山恶水的环境,逼得这里的乡民为了摆脱现状,向外打拼寻求更好的生活空间,祖辈们早早向海洋讨生活——“海滨之民,餐风宿水,百死一生”。

再加上偏居东南海隅,历史以来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移民南迁,人多地少的矛盾程度更为加剧,温州人经历过开垦梯田、围海造田,不得不向大海而生,他们也成为最早拥有海洋文化基因的人。

△温州人也是最早拥有海洋性格的一批人。/图虫创意

山地与海洋共同孕育着温州人的性格:“奇山秀水”造就了山民习于灵巧的个性,向海而生又让温州人兼具冒险开放的精神。

在温州有两句流传很广的俚语几乎道出了他们的生意经——“三步两跪,有心弗怕西天路远” 说的就是温州人骨子里的拼劲;“吊要吊在大树上,勿吊在树树儿上”说的就是干事业要做就做大的,尽管风险也大。

△第一高楼温州世贸中心大厦。/视觉中国

在当下的维度聊起温州故事,篇篇都是成功学的励志模板。40年前,这里一穷二白,缺少国营和集体经济体,温州人只能义无反顾,白手起家找出路,多少温州商人就像一条条搏命的鲶鱼,在创业中绝地求生。

在这里,曾经上演过太多市场经济界的传奇——第一批专业市场,第一个民间银行,最早的股份制企业,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第一个个体营运飞机,第一个把皮鞋、服装、眼镜、打火机打入国际市场的城市。

△新旧交叠的温州城市一瞥,象征着温州人的包容和大胆。/视觉中国

社会学家费孝通曾说过,在温州的商业格局变化上,可以看到中国的市场经济从初期的萌芽到和国际经济接轨全过程的演示。

谈起温州商人精神,不得不追溯回永嘉学派的影响。作为南宋时期中国重要的儒家学派之一,永嘉学派主张义利合一,“功利”和“重商”成了一种传统文化,故温州人大多重技艺,轻理论, 多出谋略型、技巧型、实践型人才。

△电视剧《温州一家人》讲述的就是温州人如何白手起家的故事。/视频截图

温州又是典型的移民社会,历史上南来北往的迁徙涌入早已塑造了温州人性格包容多元的那一面。因此与温州人相处共事,总能感受到其特有的义海豪情,尤其对于漂泊在异国他乡的海外华侨来说,温州人就是一股重情崇义的暖流,他们有强烈的群体意识。

所谓“恋乡不守土”的情结,在温州人身上体现得尤为鲜明。以至于全国各地都克隆出了许多“温州街” “温州村” “温州城” “温州工业园” ……

△台湾街道的一处温州街。/unsplash

他们通过“亲帮亲、故带故”的方式在海外侨居下来,70万温州人闯荡了海外130多个国家,如今温州海外移民家族在西班牙、法国、意大利、荷兰、纽约等城市集居或散居着。

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温州人,似水渗透般极具扩张力,让世界上的每个角落都留下自己的足迹。据《2015温州国际化发展报告》显示,温州市海外华侨共有68.89万人,占浙江省的34.1%,也就是说在海外的浙江华侨中,每3人就有1个温州人,是浙江省海外华侨最多的城市

△温州无疑是浙江省华侨最多的城市。/视觉中国

当国内每次遭灾时,在华人捐款的行列里,前排总少不了温州人的身影。在外打拼的游子赚到了钱,“落叶归根”的意识又强烈地拽着他们回乡买房盖房,血缘宗族的传统价值观始终把他们圈在一起。

老艺术家曾经聊过“中国唯一能用欧元的县城“青田县,虽然处于丽水,但它就像临近的温州的缩影,穷则思变,外出讨生活,又念念不忘要回乡的情结,温州人最懂。

△藏在大山里的“小欧洲”青田县。/图虫创意

温州人对美食有多刁钻?

倘若你来到温州,别以为搞钱之都没有灵魂,吃一顿,或许会颠覆你对温州的印象。

搞生意有一套的温州人,他们的嘴上功夫更厉害。自古被称作江南“鱼米之乡”的温州,并没有拘泥于传统农耕地区的乡野古风,无论生意经还是美食经,温州人都称得上生猛外向,兼容并蓄。这也是为什么温州菜能走出国门享誉欧洲,也是国人眼里与欧洲菜系融合得最好的中餐之一。

△温州人,最不缺的是海鲜。/视觉中国

地处浙南沿海的温州,海产资源傲然而立,盛产海产鲜鱼、虾、蟹、贝等,海味干货鱼翅、鱼唇、鱼皮、鱼骨四时不乏。据古籍记载和调查,早在清朝时期,以海鲜入馔为主的温州菜已具雏形,到了新中国成立时期开始成熟,瓯菜也成了浙菜的重要组成部分。

瓯菜口味清鲜、淡而不薄、注重真味本色。三丝敲鱼、蒜子鱼皮、双味蝤蛑、五味煎蟹、爆墨鱼花、三色鱼丝、明月跳鱼、蟹黄扒鱼翅……这些海鲜宴直教人吃完迈不开腿。

但说到最传统、最有本土特色,也是温州人最钟情的,一定得是生食海鲜。潮汕人爱吃生腌早已传遍全国,但温州人吃生腌的生猛程度,丝毫不比他们弱。

△温州人离不开“江蟹生”。/视觉中国

到温州一定不能错过“江蟹生”,江蟹生大多选用的是梭子蟹,如今秋菊盛开,蟹肥膏满,正是吃蟹的好时节。

生长在咸淡水交界的瓯江的梭子蟹,被刁钻的温州人以精细的刀工大卸八块,以生姜、胡椒粉、酱油、黄酒、醋、糖等腌制调味,味道偏酸偏甜,入口嫩滑。

△江蟹生大多用的是梭子蟹,这是一种生长在咸淡水交界的蟹。

身在天南地北的温州人,为解乡愁必吃血蛤,温州传统的食法就是将血蛤放在沸水里烫一下后便可剥开壳连肉带血直接吸食,而“烫”当中也要讲究火候,看似简单,都是经验活儿

除此之外,温州传统的下饭菜还得有糟醉泥螺,民间有“小小醉泥螺,扬名普天下”之说,腌制泥螺可是门技术活,当中腌制的卤汁加入桂皮、姜片、茴香等香料,让泥螺肉的细嫩鲜美发挥得更加独特美味。

△糟醉泥螺,吃起来酸爽醉人。

他们心心念念“白大生”,即鱼生,每年4月间捕捞上来的“小带鱼”,条子细而均匀,肉肥而骨软,最适宜腌制鱼生。

上世纪80年代,在台湾常驻的温州籍名人马星野,受到友人南怀瑾先生馈赠的一小坛鱼生时,便曾留下这么一首小诗:“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足以见得在外的温州人普遍都视它为“乡思”。

温州除了生食海鲜够凶猛,最广为人知的便是民间地道小吃

糯米饭是温州人最放不下的早餐情结,糯米的Q弹,肉臊的香酥让你知道什么叫大道至简。一大早来一碗糯米饭加蛋汤、豆浆、豆腐脑等,一天的能量就这么来了。

△来一碗温州糯米饭,质朴美味让人难以忘怀。

温州人确实偏爱糯叽叽的食物——温州糖糕、灯盏糕、猪油糕、矮人松糕、双炊糕、马蹄松、麻心汤圆、白蛇烧饼……在温州走街串巷,你会发现上百种软糯的小吃,几乎可以占到温州美食版图的一大半了。

△矮人松糕和灯盏糕,古意盎然。

难得的是这些民间小吃,似乎每一道的名字,都藏着渊远流长的故事,像极了当地难懂的方言和地方戏曲,要是细细咀嚼,你会发现当中尽显盎然古意,且葆有普通人对生活的乐趣和想象力的烟火印迹

参考资料:

[1]文化基因视域下温州文化、温州精神对温州模式的影响 | 杨效泉

[2]试论温州地域文化特征、成因及创新发展 | 胡晓慧

[3]区域文化与温州海外移民 | 徐华炳

[4]从温州俚语看温州人 | 陈彤彤

[5]温州美食的前世今生 | 杨柳树

[6]温州饮食文化研究 | 王一龙

[7]温州海产食俗研究 | 徐小娟

© 版权声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