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产业空心化现象再审视

日本产业空心化现象再审视

(报告作者:平安证券分析师 钟正生、张璐、张德礼、李枭剑)

本篇报告尝试从更广阔的视角观察日本的产业空心化现象,探究其出现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 并以此启示我国的产业升级、转型进程。

图片[1]-日本产业空心化现象再审视-一鸣资源网 一、 日本产业空心化的原因

日本产业空心化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受到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日本国内自然资源匮乏、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税率较高等特有因素,也是造成其产业空心化的重要原因。同时,在传统产业向外转移后,日本并未培育出能够替代传统产业的新兴产业,这亦加重了其制造业的空心化程度。

第一,产业转型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在 17 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配第最先研究了产业结构的理论,发现各国国民收入存在差异的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差异,并且得出了初步的规律性总结:从事工业工作的人,收入总体上要高于从事 农业工作的人,而从事商业工作的人收入则更高。后来,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此基础上做了更进一步的分析,得出了进一步的规律性结论: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逐步增加,就业人口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之后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再向第三产业转移。此结论与前边配第的规律性总结一起,被后来的学者合称为配第-克拉克定律。

库兹涅茨在配第-克拉克定律的基础上,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基准,研究了一国总产值变动和就业人口结构变动的规律, 解释了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变迁趋势。库兹涅茨发现,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其理论被称为库兹涅 茨人均收入影响论。当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也会随着人均 GDP 的上升,呈现出倒“U” 型趋势,即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在工业化转型初期呈现上升趋势,在人均 GDP 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呈现出下降趋势。从 OECD 国家的人均 GDP 与工业增加值占比数据,可以观察到这一现象,即随着人均 GDP 的增长,工业增加值占比呈现出先上升 后下降的“倒 U 型”。

图片[2]-日本产业空心化现象再审视-一鸣资源网

这一现象背后的驱动因素包括:1)需求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随着一国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可能更多倾向于增 加对服务的需求,减少对制造品的需求。2)生产率提高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当制造业生产率提高得更快时,制造业部门需 要的劳动力比例也会有所降低,多余工人更多流入服务业。3)贸易因素的影响。由于全球贸易主要一度是商品贸易,全球 贸易萎缩或本国贸易比较优势丧失,可能导致一国被动失去部分制造业份额。4)产业政策的影响。若一国大力施行产业升 级政策,主动引导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也可能对制造业占比有一定影响。

第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对外投资意愿增强。1990 年代开始,随着冷战结束,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开始明显加快。 1985 年欧共体通过了建立统一市场的白皮书,1992 年欧洲统一市场正式建成,1993 年欧共体更名为欧盟。欧洲经济一体 化的快速发展对世界其他地区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效应。1994 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签订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正式 生效,宣告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开始启动。而当时日本的主要贸易伙伴恰恰是已加入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欧洲和北美国家。为了 绕过这些贸易壁垒,日本开始以直接投资的形式把本土的一部分制造业部门转移到这些国家。1980 年代后期,对欧美国家 的直接投资一度占到日本对海外直接投资的 70%以上。

图片[3]-日本产业空心化现象再审视-一鸣资源网

尽管伴随着人均 GDP 提高和经济全球化的演进,多数经济体都将出现一定的“去工业化”现象,但日本产业空心化现象的出现,也与其自身独有的一些因素离不开关系。具体来说包括:

国内自然资源较为匮乏

长期以来,自然资源匮乏是困扰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日本具有储量的矿种仅十余种,且多数不具备经济开采价值。 日本国家石油天然气和金属机构(JOGMEC)统计数据显示,其消费矿产资源的铁矿石、铜、铝全部依赖海外进口。在工业化早期,日本能源自给率尚处较高水平,但自 1960 年代开始,日本的能源自给率便迅速下降,由 60%左右一度降至 1770 年 代中期的不到 10%。此后,日本能源自给率虽然有所回升,但近几十年来基本在 10%-20%之间。

自然资源匮乏导致日本国内原材料价格高企,提高了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本。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 2021 年进行的《工业品和 服务的国内外价格调查》,日本工业原材料价格平均相当于中国的 1.52 倍,其中纤维制品、木制品、土石制品等原材料的价 格更是超过中国的 2倍。同时,日本能源对外依赖度较高,国内工业用电价格与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相近,明显高于我国 及一众东南亚发展中经济体。总的来看,日本国内自然资源匮乏决定了其工业生产成本相对更高,企业存在更强动力向外转 移,以获取更高的利润。

图片[4]-日本产业空心化现象再审视-一鸣资源网

人口老龄化程度迅速提高

1990 年代开始,日本老龄化程度加速提高。1990-2000 年期间,日本 65 岁以上人口占比提升了 5.1 个百分点,明显快于 1980-1990 年(3.0 个百分点)及 1970-1980 年(2.0 个百分点)期间,而作为消费主力的 15-64 岁人口总量在 1990 年代 中期便开始见顶回落。同时,日本国内消费增长明显放缓,国内需求不足开始成为困扰日本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人口老龄化与日本“产业空心化”现象的出现紧密相关。一方面,国内需求不足意味着海外需求对日本制造业的影响不断增 强,为了更靠近终端市场,降低生产成本,日本本土企业更有动力向外转移。根据日本中部经济联合会 2012 年 10 月进行 的调查,“靠近终端市场”成为日本企业选择向海外扩张的首要原因。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一般伴随着国内劳动力供给的 减少、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在海外廉价、充裕劳动力的吸引下,日本本土企业对外扩张的意愿更加强烈。

图片[5]-日本产业空心化现象再审视-一鸣资源网

2)损害长期经济增长

长期以来,日本制造业 TFP 增速明显高于非制造业,说明制造业依然是创新最为集中、最为活跃的领域,“过早去工业化” 不利于科技进步,影响经济增长效率。对比来看,无论是德国这样的发达经济体,还是巴西这样的“过早去工业化”的金砖国家,亦或菲律宾这样的后发国家,制造业生产率都比服务业更高。倘若制造业占比过快降低,不利于整体生产率的提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即便制造业 “强而不大”,也可能会影响经济绩效。

图片[6]-日本产业空心化现象再审视-一鸣资源网

3)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

根据小岛清的“雁行转移理论”,发展中国家在利用比较优势迅速发展起来后,国内制造业产品形成了出口优势,大量的廉价产品涌入发达国家市场,占据了发达国家的中低端产品市场,形成了对母国制造业的挤压效应。日本在“产业空心化”的 过程中,同样经历了发展中国家对其制造业的挤压,以及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的过程。1970 年代开始,日本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取得明显成效,出口金额、贸易顺差不断攀升,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 1990 年代末期。但本世纪以来,日本贸易顺 差持续下滑,尤其是 2011 年东日本大地震后,日本能源进口需求大幅增长,日本开始出现贸易逆差。

图片[7]-日本产业空心化现象再审视-一鸣资源网 三、 日本产业空心化对我国的启示

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强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可见,制造业转型升级仍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增强制造业竞争力、保持制造业比重稳定亦是新 发展格局的重要一环。

在“日本启示录”系列的第三篇中,我们曾论述了如何通过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等方式防止产业空 心化现象的出现。除此之外,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优化 FDI 结构、调整国内产业空间布局等方式,也是增强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具体来说:

一是,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尤其是向产业链上下游的高附加值环节。从日本经验来看,在新兴主导产业缺失以及长时 间的产业向外转移后,日本制造业整体衰败已成定局,但从结构上来看,日本制造业在某些领域,尤其是高端制造业方面仍保持了相当强的竞争力。一方面,日本中高科技产品出口占制成品出口比重近年来稳定在 80%左右,略高于德国及韩国, 相比我国和美国更是有着明显的差距;另一方面,日本高端装备制造业仍有较强竞争力。

我们将SITC 产业分类中第 7大类产品中的 14项产品2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代表,并结合联合国贸发会议(UNTCAD) 公布的数据,计算中、美、日、德四国 14 个行业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3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各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的度量。从结果上来看,1990 年代至今,日本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保持稳定,并未出现明显下滑,甚至在 2009年至 2012 年间出现了一定的上升。

图片[8]-日本产业空心化现象再审视-一鸣资源网

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是日本制造业变迁的一个缩影。1970 年代开始,在一系列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日本半导体产业飞速发展。 到 1980 年代,日本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为代表的芯片产品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曾达五成以上。但 1986 年“日 美半导体协议”签订后,在限价、限产(日本政府有义务防止产能过剩) 、开放国内市场等一系列限制措施下,日本半导体产业开始走下坡路。伴随芯片技术的迭代发展,美国、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新兴企业纷纷崛起。1990 年代开始,日本半导体研发力量和资金投入没有得到高效整合,芯片产品逐渐丧失价格优势,市场份额不断萎缩,日本芯片厂商的国际地位持 续下降,日本厂商甚至完全退出了 DRAM 市场。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的数据,1988 年日本企业在半导体市场的占有率 为 50.3%,而到了 2019 年已下滑至 10%。

图片[9]-日本产业空心化现象再审视-一鸣资源网

但在半导体产业链的上游环节,日本仍然领先全球。尽管日本半导体产业整体表现萎靡,但日本在投资收益相对稳定的半导体设备、半导体材料领域却牢牢把握主动权。硅片、电子气体、光掩膜、光刻胶配套化学品、抛光材料、光刻胶、湿法化学 品、溅射靶材等多种关键半导体材料的生产都高度依赖日本企业,日本企业在许多关键半导体材料方面全球领先。

2019 年 7 月 1 日,日本政府提出,将针对制造半导体芯片和显示面板的 3 种核心原材料——高纯度氟化氢、光刻胶和氟化聚酰亚胺, 对韩国实行出口管制措施。对于韩国而言,虽然半导体行业是其支柱行业,但在半导体核心材料和零部件制造等方面,韩国 仍严重依赖于日本的供应。在日本实施出口管制前,韩国超过 40%的高纯度氟化氢、超过 90%的氟化聚酰亚胺和光刻胶均 需要从日本进口。因此,本次日本启动对韩国半导体材料的出口管制,对韩国半导体芯片的生产、测试等环节造成了严重的 影响。

从“自主可控”视角来看,中国制造业在短板领域大多具备中低端制造能力,但普遍缺乏高端制造能力,关键技术与核心 零部件缺乏,严重制约了中国产业链的自主性提高。

一方面,中国在通信设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输变电设备、纺织和家 电、航天装备、新能源汽车、发电装备等行业处于世界领先或先进地位,具备一定的全球竞争力,但相关行业的核心零部件、 系统等仍存在短板,有被“卡脖子”的风险。

另一方面,中国在飞机、航空机载设备及系统、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 机器人、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节能汽车、高性能医疗器械、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操作 系统与工业软件、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设备、航空发动机和农业装备等行业,整体和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且存在较多短板。 总的来看,当前我国制造业仍存在较多短板,高端制造亟需破局。

二是,进一步优化我国 FDI 结构,吸引海外研发、设计环节向国内转移。与日本相比,我国在资源禀赋、税收政策等方面 均具备一定优势,这也令我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国。不过近年来我国劳动力人口总量开始下滑,劳动力成 本明显提升,都使得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有所减弱。

关于如何吸引外资、稳定外资的研究目前已较为丰富,近两年我国在稳 外资方面也出台了较多政策:2022 年 9 月,商务部印发了《支持外贸稳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国常会等会议中也多次提到 “稳外资”。2022年 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同样对“稳外资”进行了部署。尽管 2022 年前 11 个月中国FDI 实际 使用金额累计同比 12.2%,但从资金来源看 2020 年以来中国FDI 增量全部来自于中国香港,且从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两种 投资方式看,中国 FDI 的增长前景不容乐观。这可能是 2023 年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的主要原因。12 月的中央经济工 作会议提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并在扩大市场准入、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积极推动加入高标准经贸协定和 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等方面,均做出部署。

尽管我国 FDI 规模持续增长,但近年来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制造业在我国 FDI 中的占比明显下滑,这也为我国产业空心 化现象的出现埋下了隐患。2004 年至 2020 年,制造业在我国FDI 中的占比由 70.9%大幅下滑至 21.5%,而房地产、租赁 商务、批发零售等服务业在我国FDI 中的占比明显提升。不过,科学技术等研发活动在 FDI 中的占比也有所上升,从 2004 年的仅 0.5%增长至 2020 年的 12.4%。往后看,需要进一步优化我国 FDI 的行业结构,在保持制造业 FDI 稳定的同时,吸 引海外研发、设计活动向国内转移,推动我国制造业升级。

图片[10]-日本产业空心化现象再审视-一鸣资源网

三是,合理引导传统制造业向我国东北及中西部地区转移。日本国土面积较小,国内发展较为均衡,而我国存在着区域上的 典型“二元结构”现象,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同时,东北及中西部地区无论是 在劳动力成本、能源、矿产资源等方面,均较西部有明显优势。2021 年,我国东北、中部、西部地区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 均工资分别相当于东部地区的 69.0%、75.6%、77.9%,青海、宁夏、甘肃、内蒙等地平均销售电价仅相当于江苏、浙江等 沿海地区的 50%-60%。鼓励传统产业向东北、中西部地区转移,不仅可以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升级腾出空间,实现国 内产业的梯度升级,避免产业的空心化,也可以促进东北及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四是,尽快出台看得见、获得感强的政策,推动企业家信心恢复。近年由于疫情反复、中美博弈、全球供应链重置等原因, 2022 年 12 月我国制造业 PMI 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降至 48.9%,为疫情爆发以来首次低于 50 的临界点。而在信心不足、 预期不稳的影响下,制造业企业投资能力和意愿也受到影响。2022年1-11月,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仅为9.3%, 为近两年来最低值,其中民间投资增速的表现更加低迷。2022 年 12 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称,“明年经济工作…从改 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高度重视近年“信心转弱”的问题。企业家作为创新的主体以及制造业转型升级的 主要推动力,其信心修复需要看到实实在在且预期可以持续的政策。只有先稳定制造业投资,才谈得上进一步助推我国制造 业向高端化、智能化、低碳化的方向转型升级。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详情参阅原报告。

精选报告来源【远瞻智库】,获取报告点击:报告中心-远瞻智库|为三亿人打造的有用知识平台

© 版权声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