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对这乡干部说:苟富贵勿相忘!他几十年都称其为“老毛”
文:木木清华
“毛泽东这个人啊,天生能领导。都是带兵的,万里长征……我要领,会领没了,他(士兵)不跟你走,他跑了。他(毛泽东)能统御,他有这个力量。”——张学良
今天讲述这个故事之前,想先给大家讲一下关于“苟富贵勿相忘”典故的故事,这个典故出自司马迁·《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原文如下:
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苟富贵,勿相忘!”最早的出处就是来自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人生经历,当然了,陈胜没有成为“苟富贵,勿相忘 ”的正面典型,反而成为反面教材。
据史料记载,陈胜在佣耕时对伙计们说的话,他却并没有信守诺言,在他和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成为起义领袖后,连打胜仗,不久就在在陈郡称王,建立张楚政权,实现了 “苟富贵(编者注:如果有一天我富贵了)”的人生梦想。
当年曾和他一起拥耕的老伙计听说陈胜富贵了,记得他”苟富贵无相忘”的话,特意从登封阳城老家来陈县找他叙旧,竟然多天难以相见,直到在陈胜外出的路上碰巧遇到,呼喊其小名才 得以相见一同乘车回宫。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更是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是中国农民起义第一人,他前所未有公开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千古之音。除了出身,陈胜各方面的条件在历代起义领袖可谓是得天独厚,个人认为他主要败在了“细节上”——没有做到“苟富贵,勿相忘!”,尤其是在他还没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候,就不愿与大家“共享富贵”,这最致命。
后来历朝历代的起义领袖,最后取得成功的英雄大多吸取了陈胜的教训,却又陷入了“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帝王法则,这是典型的厚黑学帝王心术,卸磨杀驴,过河拆桥,可天下人又能奈何呢?
上下五千年以来,只有毛主席一人一生保持了人民领袖本色,初心始终如一。毛主席早年通过“三湾改编”就显示出了他超越同侪(编者注:辈份相同的人)的远大眼光和果敢气魄,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公平、民主、集体”的整军思想,尤其是“改变军队内部的官兵关系,推行内部民主改革,不许军官打骂士兵,允许士兵会议的发言权”的主张,史无前例,甚得大部分将士人心,大大提高了军队士气,连白军俘虏也成了红军的勇敢战士。
毛主席以身作则,和普通将士同吃同穿同住,得到上下的一致拥护,袁文才的部队被毛主席整编后,他却不止一次对人说:“毛委员的话中央都听,只要好好保护毛委员,将来革命还是有前途的。”
在毛主席的眼里,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与以往封建帝王将相的“苟富贵,勿相忘”不同的是,毛主席的一生都献给了全国人民,他要带领亿万民众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在他有生之年,这个目标并没实现,而他老人家一辈子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习惯,和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所以中国人民永远想念他。
关于毛主席和普通群众的故事有很多,都能体现毛主席伟大的人民情怀,这里给大家讲述一个他和一名乡干部的感人故事。
罗瞎子想了几天几夜都没想明白,带着这些疑问参加了会议,毛主席会后接见代表的时候,他激动万分,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突然挤到前面与毛主席主动打招呼:“老毛,你咯胖呀!”
罗瞎子的这一声大喊,将众人诧异的目光全都吸引到自己身上,大家都很疑惑:这哪里来的冒失鬼?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不知道怎么称呼毛主席,就学着大家喊:“毛主席万岁向主席问好!”哪有这样与毛主席说话的。
正当大家疑惑不解的时候,只见毛主席快步走到罗瞎子跟前,笑着说:“罗瞎子,是你呀!”说着还朝罗瞎子肩头捶了一拳。
“老毛,您到底还是记得我这个小萝卜头!”“罗瞎子”激动地泪水淌了下来。
“咯还记不得,苟富贵,勿相忘嘛!”毛泽东操着湖南口音:“我不是陈胜王,我是毛泽东,还是那个老毛!”
毛主席和乡干部罗瞎子的这段趣闻轶事后来广为流传,后被收录在各种文献资料里,成为一段佳话被人们津津乐道。
毛主席之所以能够领导革命以弱胜强取得全国胜利,除了他个人具备卓越的领导才能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赢得了民心和人心,民心所向才是无往不胜的法宝,而能够赢得民心的重要方法就是“群众路线”,到人民群众中去,始终不脱离人民群众,正如当年他对乡干部罗瞎子说的:“苟富贵、勿相忘。就是日后革命成功了,我们也不能忘记共患难的父老兄弟。”
毛主席说到了,也做到了。亿万民众团结在他的周围,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敌人,真正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站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