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才能迅速成为一个月入百万的“网红”?美国人教你培育
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喜欢资本主义充分竞争的市场。
因为只有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你才能偶尔从各路资本的博弈中窥见一点点真相。
最近有个相对小众的美国纪录片《虚名》很有意思,它是HBO这个平台针对网红培育这个话题所做的一个社会实验类节目。
先说纪录片的背景,一个《名利场》的特约记者尼克.比尔担任了这部记录片的导演兼编剧,他希望针对“网红”这个职业做一个小规模的“社会实验”,其核心目的其实只有一个:
什么人通过什么方式可以迅速成为一个商业上赚钱的“网红”?
请注意,这个目标其实包含三层意思:
哪种人适合当网红?
什么方式可以加快成为网红的过程?
这个推出来的网红怎么在商业上赚钱?
说实话,我喜欢看这种带有社会实验性质的纪录片,因为“真实”是它最大的卖点。
而这种卖点恰好对于普通人如何避免成为韭菜有指导意义。
废话少说,我们现在进入正题:
在美国洛杉矶经过几千人的海选之后,该节目组最后选出了三个选手,准备将他们打造成能够赚钱的“网红”。
这三个人的差异性当然都很大,但是都具备自己的“特色”:
一号选手叫多米尼克,是一个年轻且美丽女性,也是一个事业上不那么成功的小演员兼服装店导购员,另外,她对于做网红这件事的配合意愿最高,当节目组问她喜欢什么风格的人设时,她的回答是“都行”。
二号选手是个有才华的黑人时装设计师克里斯,他想做网红的野心比其他两位大得多,原话是:
我甚至不觉得是我想出名,而是我配得上出名。
三号选手是一个普通到甚至有点平庸的房地产助理威利,没参加这个节目之前就是一个卑微的打工人,相对前二位选手来说,他更敏感,也带有一点轻微的“社交恐惧症”。
一句话总结,节目组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一个不成功的女演员、野心勃勃的时装设计师以及一个平凡的房地产小助理给打造成一个个商业上很赚钱的“网红”。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房地产小助理难度最大,小演员其次,而性格相对强势的时装设计师小伙成功的概率最大。
毕竟,他身上很有各路流行的时尚元素,而且外形也不错。
节目组开始进行“网红”打造的第一步:立人设。
小演员多米尼克外形不错,所以节目组给的是有钱有闲的女性博主人设;
时装设计师克里斯不需要特别给人设,因为他自带健身、潮流、时尚穿搭等标签;
房地产小助理威利给的是商业精英的人设。
从个人角度来说,这三个人设定位都是靠谱的,节目组充分考虑了他们的从业经历以及外形特点。
节目组继续进行“网红”打造的第二步:内容生产。
在这一步上,节目组既需要花钱又需要省钱。
所谓花钱,就是为了打造多米尼克和威利有钱的人设,节目组真没少花钱,毕竟豪华酒店、高级料理、轻奢享乐都是这个内容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但是节目组在打造这些商业人设的过程中,又在细节上显示了各种成本节约的“神技”:
比如给切成小块的黄油撒上巧克力粉来伪装成高级巧克力;
比如在拍摄现场,用廉价的苹果汁来代替真正的香槟;
比如用高高举起的马桶座来模仿飞机上的窗户;
比如在儿童充气泳池里面洒满玫瑰花瓣来伪装成高级水疗盆;
比如租个郊区的仓库来伪装成私人健身场所;
。。。。。。
实事求是地说,钱确实没少花,但是钱也确实没有多花!
你以为做到这两步就足够了?
不不不,“网红圈”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战场,光有“优质”的内容还远远不够。
你还得买粉。
节目组开始了打造“网红”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买粉丝和水军。
必须说,美国不愧是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人家买粉和国内是不一样的:
国内买粉更多是买的僵尸粉,比如看着几百万粉丝的大V,但是每天的实际留言往往只有几百甚至几十个,这种看上去就很假;
而美国的买粉是通过黑客技术盗取的真实客户资料,并通过一种“傀儡程序”来让这些假粉丝与网红们进行互动。
嗯,就是有真人头像、有个人简介、还会在网红每条博文下面主动点赞和评论的那种粉丝。
不得不说,在某些事情上,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很有可取之处的。
当然,这么高智能的粉丝套餐售价也不便宜:
119.6美元可以买7500个粉丝,但是,每天的点赞和评论是需要另外付费的。
就是说,如果你买10万粉丝的话,起步价是1594美元,算上每天的点赞和评论服务,基本上每天大几千美元就花出去了。
也就是说,买个10万粉丝帮你刷流量的话,至少每天1万人民币起步。
现在,我们谈谈节目组培育“网红”最后的结果:
只有漂亮的多米尼克在商业上的“变现”速度最快,其他两个选手的表现都不佳。
到节目结束时,她已经积攒了30多万的粉丝,并且开始接各种大牌广告,已经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二线网红。
她的成功不算侥幸,而是多种因素聚焦在一起的成果:
首先,目前的消费产业都是女性为主导,其次,多米尼克的漂亮恰到好处(就是那种邻家女孩式的漂亮),
更关键的是,她个人愿意百分之百服从这种网红打造模式。
而房地产助理威利就不行,他太敏感,且有较强的自尊心,一旦遇到黑粉的辱骂和人身攻击就会紧张、开始自我怀疑和否定,甚至会将账户转为私人可见模式。
这种反应是真实的,也是正常的,但是无疑不适合“网红”的圈子,所以最后他选择了退出。
至于最有才华和个人特质的时装设计师克里斯,则是无法忍受打造“网红”过程中的种种“虚假”:
他无法忍受假粉那虚假的评论;
也无法忍受在虚假的头等舱和私人建设房里拍照等行为。
直白点说,他想做一个相对真实的、能够释放个人魅力的“网红”,而不是一个能够迅速商业变现的“网红”。
他认为自己是一个“石雕”,而多米尼克是一团“黏土”,节目组更需要可以随意拿捏地“黏土”而非“石雕”。
所以最后他也选择了退出。
结束语:
看这类纪录片,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获取了部分行业的“真相”。
从个人角度来说,时装设计师克里斯当然更真实、更有人格魅力,也更应该“成功”;甚至连房地产助理威利身上都不乏一些普通人身上真实的“可爱”,从个人感情来说,我也更希望这两位能够成功。
但是事实是,资本不需要真实、也不需要特质,资本需要的是服从。
因为真实和特质也许可以带给人美好和希望,但是不利于高效率的卖货。
资本知道真正的消费者是哪些人;
资本也知道什么模式的“网红”更能诱惑消费者迅速买单;
资本需要的是能够迅速卖货的“网红”,而非能够带给人美好感受的“网红”。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未来个人通过单打独斗成为“网红”的难度将越来越大,非商业性质的网红也将越来越少。
在未来,各种商业化模板打造出来的“网红”将越来越多,而真正具备个人特质的野生“网红”要么被资本收编要么默默消失在自媒体的喧嚣中。
这就像微信朋友圈,最开始的时候它是一个沟通平台,现在它已经沦落为一个销售平台。
(少数愿意分享真实生活的信息早已被各种广告信息淹没了。)
资本主导一切的时代是残酷的,各种各样的资本将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慢慢吞噬一切真正的美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