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节哀,且顺变
或许,死亡,才是治愈人世间一切苦难的灵丹妙药。
一个人可以被描述,但就是不可以被定义
莫节哀,且顺变。
哀能伤心,变则存势,于是国人时常以“节哀顺变”来安慰处于悲痛之中的当事人。
节制哀痛以顺心,顺其变化以存势。
“节哀顺变”这四个字是国人面对生活和人生的处世智慧,然而在说得太多了以后,就显得如寒暄、客套之类的言语一样缺乏实际意义了。
其实“节哀顺变”早已缺失了其本来意义,沦为了客套、寒暄的无义之辞。
即便没有人说这四个字,处于悲痛之中的当事人也能够做到节哀顺变。
人世间有诸多苦难,苦难常常剥夺生命,却很少使人放弃生命。
人类只会在基因的驱使下无奈地面对苦难而麻木地生活下去,人类自我安慰般称之为乐观。
或许,死亡,才是治愈人世间一切苦难的灵丹妙药。
又或许,说出此等话的人早已丧失人性。
哀痛是情感的需求,顺变是生存的本能。
失去总是令人痛苦的,变化总是令人难以适应的,但无论是失去还是变化最终都会为人所接受,毕竟和现实做对不会有任何好处。
难过往往只能难过一时,快乐也只能快乐一时,无喜无悲的平淡才是人生的常态。
人类的身心对于变化是有调节机制的,所以人们难以长期处于悲痛的情绪之中,对于变化也能逐渐适应。
失去越珍贵的事物越会令人痛苦,失去至亲之人就更加令人悲痛。悲痛的情绪是内心情感的流露却又不能长久维持,而世事的变迁又不得不为人所接受,莫不如“莫节哀,且顺便”。
在悲痛中,就好好珍惜悲痛的时刻;在变化中,就尽可能地顺应世事的变化。
人终究还是要生活的,短暂的悲痛不会让人失去生活的能力,而拒绝依然发生的变化就可能影响人的生活。
他也曾失去过至亲之人,也知道在将来还会失去至亲之人,更知道失去至亲之人的悲痛有多么沉重。
然而那种悲痛也只能存在那么一段时间,至亲之人不会再回来,连悲痛的情绪也难以维持。
他觉得在那种悲痛的情绪之中,是离逝去的至亲之人距离最近的时刻,所以他很珍惜出在悲痛的情绪之中的时刻。
于是他从来都不节制自己的哀痛情绪,只是顺应现实的变化。
在悲痛的情绪之中,他更能够感受到与至亲之人相处的时光有多么快乐。
曾经的快乐无比珍贵,也就显得悲痛的情绪也无比珍贵。
所以何必节制哀痛,顺应变化就足矣。
每个人都有只属于自己的悲与喜,也只有对于自己才能成为悲与喜,这与个人的心境有关。
感情丰富的人可以将自己代入到他人的悲喜之中,也使自己时刻处于悲与喜的交替之中,而这一切对于感情不够丰富,性格较为平淡的人来说不过是生活的常态而已。
人们总是喜欢对事物做价值评判,但只要剥离了情感和喜好的因素,很多事物都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
情感丰富的人更能够体验到人生的悲喜,也更容易感到快乐和痛苦。
对于某些人来说,脱离快乐便是痛苦,脱离痛苦便是快乐。
他们的生活似乎缺少平淡的常态,他们在快乐和痛苦的不断交替中体验人生的无常。
如果对待历史应当存有一份温情与敬意,那么对待历史人物不也应当如此么?
近年来不断有为诸多历史人物平反,甚至于洗白的言论和文章出现,他觉得这不是在忘记历史和否定历史,而是真正地开始正视历史。
在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下,对历史这门学科的研究就更加深入且成熟了,于是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也越加清晰了。
不同时代的意识形态可能都会对历史的研究发生影响,但对历史的研究应当追求客观和真实,尽量摆脱意识形态的影响。
在历史学者的深入研究下,历史人物的形象不再那么单薄,也不再是过于肤浅的脸谱化形象。
历史并不是简单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也不是那么简单的红脸或白脸。
他一直提倡不要脸谱化地看待历史人物,对于历史要存一份温情与敬意,对于历史人物同样应该如此。
任何对历史而不是对历史故事感兴趣的,都应当对历史和历史人物保持审慎的态度,切莫为主观情绪左右而歪曲和误解了历史人物的本来形象。
依他对历史人物的看法,应该将功和过分开来看,不要搞什么三七分,五五分的,功就是功,过就是过。
读书最好伴随着思考,不然容易陷入迷茫与困惑。
有些人书读得不多,却想的太多,胡思乱想是很容易走火入魔的。
笔者或许便是此类人,书读得不多,但想的着实不少,还不干实事,所以时常在匮乏、无聊和焦虑的痛苦中挣扎。
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的走向成功的途径已经很多了,却还不够全面和完善。
有些人的确是人才,但他们却不喜竞争,但在这个以竞争为走向成功的途径的社会就很难施展自己的才华了。
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重要,伯乐也重要。
有些人有能力,但不擅长展现自己,不愿意参与竞争,于是只能在现实中郁郁不得志而籍籍无名。
这是不完美的社会的一种无奈,当然也没有完美的社会,但社会总是向着更完美的方向进步的。
或许有一天,社会便发展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地步了,人们对于自我和社会的怀疑也随之减少了。
从现今的社会阶段来看,社会提供了让大多数人都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
那些自认为读书很多而又感到失败的人应该想想自己是否自视过高了,也应该认识到读书和成功本就没有直接关系。
读书是成就自身的途径之一,成功是自身成就的展现,但成功不是读书唯一的展现,读书也不是成功唯一的途径。
那些觉得自己读书很多却很失败的,还是好好想想自己到底读了多少书,是否足以支持自己走向成功。
如果觉得自己读的书还不够多,也不足以支持自己走向成功,要么放弃读书,要么继续读书。
(未完待续)
2020.6.4
节选自拙作《胡乱》 胡言乱语(三十四)
周六文章更新,章节之间关联不大,可独立阅读。
对于被压迫者来说,压迫者的生活就是他们向往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