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骨骼罕见病-“鬼怪骨’的诊治
1、什么是“鬼怪骨”,它的定义是?
鬼怪骨临床上是骨溶解症或者叫戈勒姆综合症(Gorham),又称大块骨质溶解症(Massive osteolysis)、消失骨病(Disappearing bone disease)、1838年Jackson最早报道1例肱骨病例,1955年Gorham和 Stout系统报道了24例病例,故称Gorham-Stout综合症,又名急性自发性骨吸收、影子骨(Phantom bone disease)等,中医称“鬼怪骨”,西方也称“幽灵骨(Phaniom bone)”,Johnson和Mcclure于1958年将本病命名为大量骨质溶解症,现被多数人采纳。这种病症在国际上极其罕见,目前全世界报道仅200余例,病因和发病机理都不清楚,一般认为可能与家族遗传、外伤、感染、无菌性坏死、中枢神经系疾患、牛皮癣性关节炎及血管瘤或淋巴管瘤等有关。临床见过的病因只有三种:遗传、肿瘤和辐射。
2、骨溶解症的临床特征
1)多发于5—2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无种族及性别差异。,该病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骨骼,多为单发,也可多发,部位多见于肩胛骨、锁骨、肱骨、胸椎及肋骨。其次可见于骨盆、胸椎及腰椎,亦可见于肱骨。发生于尺骨、桡骨、腕骨及掌指骨者较少见,胫骨、腓骨及趾骨者也少见,有时亦可发生于上、下颌骨。且症状多样,极易漏诊和误诊。
2)是一种特发性的,进行的以大块骨质溶解、吸收为特征的骨代谢疾病,可合并血管异常增生为特征的类肿瘤样骨损害的罕见病。
3)病变部位的主要症状是肢体疼痛,部位集中于坐、耻骨及锁骨远端,发生在肢体则无支持力,患部功能障碍,病理骨折是常见的症状和合并症。病人患部肢体柔软呈海绵状,不能抗地心引力。勉强抬起来患肢,则患肢弯曲无支持力。病变发生于胸椎者可引起病理骨折合并截瘫导致死亡。
图1 左股骨骨质大片溶解吸收缺损,骨干变细,皮质变薄
3、骨溶解症的诊断
本病病理诊断为金标准。
镜下见病骨大量吸收,被增生的血管组织和纤维组织代替,呈血管瘤样表现,但不象原发性血管瘤,有些象动静脉瘘的毛细血管增生。所以有人认为是血管瘤病。
4、骨溶解症的骨骼的影像学表现
X片表现:病变部骨质呈大块溶骨性骨质吸收,骨干变细,皮质变薄。大块骨质吸收后呈现骨质缺损,残端呈尖削状。有残存疏松的萎缩骨,无新生骨,无骨膜反应,无软组织肿块。
5、骨溶解症的治疗和预后
目前尚无公认的有效的治疗,有手术和放射治疗,一般认为本病发展有一定的自限性,一年至数年,病程较长,有报道指出累及重要器官危及生命,还有报道认为多数病人多数一年左右死亡,最多存活4年,该病的预后尚需更多病例随访跟踪加以论证。
6、典型病例
男,3岁,出生后即发现患儿右侧颈部隆起包块1月,2016年7月来我院就诊,遂拟“右侧颈部淋巴管瘤”收治儿外科病房,
体检:右侧颈部(锁骨上窝)隆起包块,大小5cm*4cm,质地软,边界不清,表面皮肤无发红,无破溃及液体渗出,惧按。左下肢肿胀,左股骨形态扭曲,多发骨质密度吸收,左大腿软组织明显增厚。
拍片:左胫腓骨骨质密度减低,骨皮质偏薄。两侧髂骨骨质未见明显异常。双侧骶髂关节间隙未见明显狭窄。双侧髋关节间隙正常、关节面光整。(图1)
入院后行左侧股骨病理活检,病理显示纤维软骨组织增生,滑膜充血、增生,骨坏死,软骨下骨微骨折,破骨细胞活跃,可见骨组织化生和部分纤维化。
20160729拍片X摄片示:左股骨略短伴下段病变骨溶解,右股骨下段、左胫骨上段低密度区,左大腿软组织增厚欠光整
20161029X摄片示:左股骨略短伴下段病变骨溶解
经药物治疗(西罗莫司)后症状均能缓解,原骨溶解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重建,但骨重建迟于临床症状的缓解。
小结
骨溶解症是一种及其罕见疾病,病因和发病机理都不清楚,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磷酸钙。有一种观点认为,“鬼怪骨”是由骨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异常增生侵蚀骨骼而致。增生形成淋巴管瘤或血管瘤,耗氧增加,其中,破骨细胞可能起了关键作用,这种推测还有待做进一步研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