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封城”到解禁,作家熊育群全景式记录武汉抗疫的76天

从“封城”到解禁,作家熊育群全景式记录武汉抗疫的76天

从2020年1月23日到2020年4月8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武汉“封城”76天。这是一段特殊的历史,也是一段需要牢记的历史。

近日,著名作家熊育群创作的一部抗疫题材长篇报告文学《第76天》由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以时间为轴线,全景式记录了2020年武汉、湖北及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抗击新冠疫情的时代画卷。

1月24日,“一曲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颂歌——著名作家熊育群《第76天》新书发布会”线上举行。著名批评家、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曾光,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长瞿昭晖,方舱医院“手绘小姐姐”、《2020武汉日记》作者黎婧,以及《第76天》的作者熊育群,围绕《第76天》一书,分享了他们眼中的这段历史以及抗疫背后的故事。发布会由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奕丹主持。

图片[1]-从“封城”到解禁,作家熊育群全景式记录武汉抗疫的76天-一鸣资源网

《第76天》线上新书发布会

抗疫全景式叙事写作

熊育群,出生于湖南岳阳屈原管理区,历任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文学院院长、二级巡视员、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出版有诗集《三只眼睛》《我的一生在我之外》,长篇小说《连尔居》《己卯年雨雪》,散文集及长篇纪实作品《春天的十二条河流》《沉默的风马旗》《路上的祖先》《一寄河山——大地上的迁徙》《钟南山:苍生在上》等二十余部。

在新著《第76天》里,熊育群着力刻画武汉“封城”至解禁76天里的世情人心,面对疫情中国人民不屈的力量,各地人民众志成城援助湖北的国家大义、同胞之情;写出了2020年中国抗疫这一国家伟大复兴道路上的艰难时段,以及这个时段里一幕幕洪波涌起的历史大风云。

“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一部抗疫全景式叙事写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熊育群在新书分享会上说。抗击新冠疫情如此纷繁复杂的过程,如何以文学来呈现,海量的信息如何收集、整理和甄别,近百人的采访如何短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如何从一个外行迅速进入专业诊疗过程的书写,等等,对他而言是挑战,3个月的写作时间对身体也是一个考验。

在写作的过程中,熊育群希望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实。“有时采访和查找资料就像侦探似的,一层层深入,一个个疑团破解,重要的事件和细节我坚持查找旁证材料,有的甚至通过三方印证。”

譬如疫情是如何发现、如何上报的,譬如1月18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立,当天赶赴武汉的情形,19日专家组调研和会议上发生的事情,当晚飞北京直到20日下午专家出席新闻媒体见面会,每个人所做所说,以及国家卫健委是怎样主导的等。譬如1月23日凌晨2点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关闭离汉通道’的第1号通告,封城开始,是什么促成了封城的决定。……他还查找天气、日出时间,导航人物走的路线,通过图片或视频进入人物的家庭和工作场所,画出他们的生活轨迹,设身处地进入他们的生活。

“我不仅要真实底呈现武汉抗疫的行动全景,也力图写出真实的环境,力争做到每个细节真实可靠。”熊育群说。

图片[2]-从“封城”到解禁,作家熊育群全景式记录武汉抗疫的76天-一鸣资源网

关于疫情书写最有力的作品

“这是一部可以和‘伟大’联系在一起的书。它是不是伟大作品尚需验证,但它确实是献给我们这次伟大的抗疫斗争,献给我们伟大的人民的一部书。”发布会现场,李敬泽对《第76天》给予了高度评价。

面对武汉“封城”抗疫这样一个持续76天的重大事件,“其实我们特别需要一个全景式的视角去书写,因为在这个全景中,我们能看到很多新的东西,很多我们身在其中,在此时此刻、彼时彼刻不一定看得清楚的东西。熊育群的《第76天》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它有一个全景式的视野,所以在他的书写中,整个武汉人民的奋斗,整个武汉人民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中国人民倾尽全力支持下的奋斗,所呈现的那种社会的、历史的、政治的、人性的方方面面的丰富意义,得到了更有力的呈现。”

历史从不只是某一个大事件,历史的背后站立着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李敬泽表示,在《第76天》里不仅仅能看到事,熊育群作为一个文学家,“他让我们看到了人、看到了中国人民,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才在这次考验中挺了过来,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李敬泽认为,《第76天》是关于新冠疫情书写到目前为止最为有力的一部非虚构作品。这部非虚构作品不仅可以给中国人看,也可以给外国人看,向世界讲出中国自己的抗疫故事。

作者的敬业精神令人敬佩

发布会现场,曾光评价《第76天》是一部求真求实的纪实作品,“关于新冠疫情的史实能记录到现在这样很不容易,写小说的时候可能对事实保持五六成就了不得,作为一部纪实文学,《第76天》做到了九成以上的准确。因为涉及那么多人,那么多事,作者采访、综合各种信息,需要严格审核、甄别。这种工作方式是理科的工作方式,每个事都要求真求实,熊育群老师是用理科的思维做了一件文学的事情,了不得!”

曾光还指出,《第76天》很好地把文学功底跟理科思维相结合,寻找证据、逻辑推理,把不同人讲的话进行分析,必然经历了一个繁琐的过程,作者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

作为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曾光曾经创办了被誉为“黄埔军校”的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CFETP)。经项目培训过的学员在抗击非典、援助西非抗击埃博拉疫情中都发挥了骨干作用。这次武汉疫情出现,也正是一批曾在项目受训过的专家第一时间赶到武汉,进入华南海鲜批发市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我做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时提倡八个字,第一是敬业;第二是团队,强调的不是个人,而是大家共同的参与;第三是探索;第四是求实。这八个字是现场流行病学的四种精神,虽然我们做的工作不一样,但是我在作者的身上同样看到了这八个字,可以看出来熊育群是一个有品位的人,一个求真求实的人。”曾光说。

图片[3]-从“封城”到解禁,作家熊育群全景式记录武汉抗疫的76天-一鸣资源网

记录那些平凡的英雄们

为创作《第76天》,熊育群进行了艰巨的采访工作,采访对象自中国疾控中心、国家卫健委,到几十位各类人群的代表,包括医生、护士、患者、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建设者、捐赠者、志愿者、公安干警、环卫工、社区工作者、下沉干部、外国友人等,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故事,平凡而伟大。

这其中,广大医务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长瞿昭晖正是这样的一位医务人员。在金银潭医院成为武汉新冠肺炎疫情“风暴之眼”的日子里,瞿昭晖带领团队和各路援汉医务人员一道,为危重症患者撑起了生命的最后一道屏障。她最早参与患者救治、直到武汉病人清零,120天没有回家,是坚持时间最长的医护工作者,几乎每天在“红区”工作4—6个小时,始终战斗在救治患者的抗疫一线,也是《第76天》里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

发布会现场,瞿昭晖数度哽咽,她坦言,拿到书读到关于自己的那几页,当时就哭了,很多事情仿佛又从头过了一遍,看到自己亲身经历的那些故事,百感交集。“当我拿到这本书时,翻到了自己的故事。书上写了好多页,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很多事情仿佛又从头过了一遍。新冠疫情虽然很可怕,当时我们在其中的人其实并没有想太多,就知道我们要去完成这个事,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是非常艰苦的,但还是有很多收获,我们感觉到任何时候自己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黎婧是武汉疫情中一位特殊的患者,她一面亲历“战疫”,一面用生动的画笔和质朴的文字创作了《2020武汉日记》,记录方舱医院里援鄂医疗队的白衣天使们,她的乐观和坚强治愈和温暖了万千人。熊育群的《第76天》书写了黎婧的经历和故事,通过她的视角书写了武汉方舱医院里发生的真实故事。

熊育群在创作《第76天》的时候联系到黎婧,希望把她这段经历写到书里。在创作过程中,他反复跟黎婧沟通了数百次,既认真又严谨。

黎婧说:“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又回忆起了当时的心情。熊育群老师用非常传神的文笔最逼真地反映了整个事件中一个个人心境的变化,让读者真实地了解体验当时发生的事情,他不但写出了我真实的经历,也准确地表达出了我的内心感受,传递出一种积极和温暖的力量。”

© 版权声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