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行业深度报告:市场需求与供给格局分析

碳纤维行业深度报告:市场需求与供给格局分析

(报告出品方/作者:首创证券,曲小溪,黄怡文)

1 碳纤维:轻质高强的“黑色黄金”

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高于 90%的无机纤维,是由有机纤维(粘胶基、沥青基、聚丙 烯腈基纤维等)在 1000℃以上的高温环境下裂解碳化形成的。其有着“轻质高强”的力 学性能,比重只有钢材的五分之一左右,但强度可达到钢材的 5~7 倍,且具备耐高温、 耐腐蚀、导电导热性好等优良性质,被称为新材料之王,也被称为“黑色黄金”。

碳纤维以其高强、高模、质轻的优异性能,成为发展国防军工与国民经济的重要战 略物资。不仅在航空航天等军工领域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风电叶片、体育休闲、压力 容器、建筑防护、汽车交通等领域也大放异彩。

1.1 碳纤维不同维度的分类

碳纤维可以按照原丝种类、丝束规格、形态、力学性能等不同维度进行分类。

按照原丝类型分为聚丙烯腈(PAN)基、沥青基和粘胶基,其中 PAN 基由于其力学 性能优良,应用领域广泛,是当今碳纤维中的主要产品,产量占全球所有碳纤维总产量 的 90%以上,因此目前碳纤维一般指 PAN 基碳纤维。后续内容中涉及碳纤维若无特殊 说明,均指 PAN 基碳纤维。

按丝束规格可以分为24K以下的宇航级小丝束碳纤维(1K的含义为一条碳纤维丝束 含 1000 根单丝)和 48K 以上的工业级大丝束碳纤维。目前小丝束碳纤维主要由日本和 韩国提供。而大丝束碳纤维主要生产国是美国、德国与日本,产量大约是小丝束碳纤维 的 33%左右,最大支数发展到 480K。

图片[1]-碳纤维行业深度报告:市场需求与供给格局分析-一鸣资源网

按形态可分为长丝、短纤维和短切纤维。长丝应用在工业结构件和宇航结构件中, 短纤维主要应用在建筑行业,如短碳纤维石墨低频电磁屏蔽混凝土、工业用碳纤维毡等, 短切纤维主要与各类基体塑料混合做成改性碳纤维工程塑料,再销售给注塑机厂制造成 零部件。

按力学性能分为通用型和高性能型,通用型强度为 1000MPa、模量为 100GPa 左右, 高性能型碳纤维又分为高强型(强度 2000MPa、模量 250GPa)和高模型(模量 300GPa 以上),强度大于 4000MPa 的又称为超高强型;模量大于 450GPa 的称为超高模型。

1.2 中游环节是产业链核心

碳纤维生产流程长,工艺、技术和资金壁较高,完整的碳纤维产业链包含从一次能 源到终端应用的完整制造过程。

上游主要为化工原材料供应环节,从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经过提炼、氨化等一系 列流程后得到丙烯腈。中游为产业核心,由聚丙烯腈纺丝之后得到聚丙烯腈(PAN)原 丝,再经过预氧化、低温和高温碳化后得到碳纤维;并可制成碳纤维织物和碳纤维预浸 料,作为生产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原材料。碳纤维经与树脂、陶瓷等材料结合,形成碳纤 维复合材料,最后由各种成型工艺得到下游各领域需要的最终产品。

碳纤维产业链的核心是中游各环节,从原丝到碳纤维复合材料涉及到的工艺流程长, 设备及生产线复杂,产品种类广泛,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产业链中 游涉及到的产品形式主要有碳纤维、碳纤维织物、碳纤维预浸料和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 四大类。

1.2.1 重要中间产品:碳纤维织物和预浸料

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由于生产工艺相对简单,产品力学性能优异,为碳纤维 主流,占市场份额的 90%以上。

图片[2]-碳纤维行业深度报告:市场需求与供给格局分析-一鸣资源网

1.2.2 低成本大丝束发展推动民用领域应用

碳纤维按丝束大小分类可分为小丝束和大丝束,小丝束一般指丝束规格为 1~24K 的 碳纤维,大丝束一般指丝束规格≥48K 的。小丝束力学性能优异,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 领域;大丝束主要用于能源、交通运输、纺织等工业领域。

相较小丝束,大丝束具有低成本和生产率高的优势。大丝束采用低价的民用 PAN 丝 作为原丝,其性能与制造小丝束碳纤维的特种原丝相差无几,但价格只是制备小丝束碳 纤维原丝的四分之一;而通常原丝价格约占碳纤维制备成本的 60%,因此,大丝束碳纤 维的价格只有小丝束碳纤维的 50%~60%。

20 世纪 80 年代到 90 年代,休闲体育用品几乎全部由小丝束碳纤维制成。但自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大丝束碳纤维以较低的价格逐渐取代小丝束碳纤维,成为制备 休闲体育用品的主要增强材料之一。并且随着汽车工业、风机叶片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大丝束的需求量也快速增长,2019 年大丝束碳纤维市场份额为 42.2%、2020 年达到 45.2%。

由于其低成本、高性价比、应用广的特点,大丝束碳纤维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 展潜力。国内企业也都在积极规划建设大丝束碳纤维扩产项目,未来 3~5 年将会是低成 本大丝束发展的黄金时期。

1.2.3 干喷湿纺技术速度和性能优势明显

原丝制备工艺为碳纤维的核心技术,一般质量稳定的合格原丝,用 2.2kg 左右的原 丝可生产出 1kg 碳纤维,而质量差的原丝,则需要 2.5kg 甚至更高,这就加大了生产成 本。在碳纤维生产中原丝要占总成本的 50%~65%,所以原丝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碳 纤维产品的质量、产量、生产成本和市场竞争能力。

原丝生产工艺有湿法纺丝、干法纺丝和干喷湿纺三种,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湿纺和干 喷湿纺。

图片[3]-碳纤维行业深度报告:市场需求与供给格局分析-一鸣资源网

1.3 航空需求牵引高性能碳纤维发展

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是衡量碳纤维性能最主要的两大指标。2011 年我国《聚丙烯腈 基碳纤维》标准正式发布实施,对标日本东丽产品性能将高性能碳纤维按拉伸模量和强 度分为高强型(GQ)、高强中模型(QZ)、高模型(GM)、高强高模型(QM)四种 类型。

在航空需求的牵引下,国产碳纤维高性能化技术不断研发成功,已进入有序化发展 阶段。目前国内碳纤维企业已实现了国产 T300 级和 T700 级碳纤维规模化生产与稳定 供应,性能均已达到甚至高于国际水平,例如光威复材的 GQ3522(T300 级)、中简科 技的 ZT7 系列(高于 T700 级)均为国内航空航天领域稳定供货产品。还实现了 T800 级、M40J 级碳纤维的工程化生产,T1000 级、T1100 级、M55J 级高性能碳纤维也已经 突破关键制备技术,批量化生产与应用指日可待。(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 碳纤维市场需求

碳纤维具有目前其他任何材料无可比拟的综合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工业以及高 性能民用领域,涉及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交通设施等行业, 是一种国家亟需、应用前景广阔的战略性新材料。

2.1 全球市场需求稳定增长

全球碳纤维需求稳步增长。2020 年全球碳纤维需求在疫情的影响仍然突破 10 万吨 级,达到 10.69 万吨,同比增长 3%;2021 年又同比增长 10.4%、需求达 11.8 万吨。从 2015 年至 2021 年,全球碳纤维需求量 CAGR 为 12.2%。

图片[4]-碳纤维行业深度报告:市场需求与供给格局分析-一鸣资源网

由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在结构轻量化中无可替代的材料性能,在军用航空的应用领域 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自 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国外军用飞机从最初将复合材料 用于尾翼级的部件制造到今天用于机翼、口盖、前机身、中机身、整流罩等。

从 1969 年起,美国 F14A 战机碳纤维复合材料用量仅有 1%,到美国 F-22 和 F35 为 代表的第四代战斗机上碳纤维复合材料用量达到 24%和 36%,在美国 B-2 隐身战略轰炸 机上,碳纤维复合材料占比更是超过了 50%。

我国军用飞机的复合材料应用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歼-8II 是我国首次在歼击机 机身中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歼-11B、歼-10B 碳纤维用量都达到 10%左右,而最先进的 第四代战斗机歼-20 碳纤维的使用比例为 27%;直 10 和直 19 武装直升机也大量使用由 碳纤维材料制的机身框架结构、直升机旋翼、机翼蒙皮和直升机尾翼部件。

先进复合材料的使用,不仅满足了军机对材料的各种特殊要求,而且降低了制造成 本,还改进军机的综合作战性能。

我国军机与美国相比,数量和代际都存在较大差距,结构性升级换代需求强烈。并 且随着我国新型战机的换代升级,军用碳纤维使用比例也不断增加。目前我国第四代战 机歼-20 碳纤维使用比例 27%,相比之下第三代战斗机歼-10 和歼-11 仅为 6%和 10%。

根据 FlightGlobal 统计数据,从各国现役军机数量来看,美国军机总数 13246 架、 中国 3285 架,美军机数量约为中国的 4 倍。根据 WorldAirForces2021 的数据,美国空 军二代战斗机基本退役,目前以 F-15、F-16 等三代机为主,F-22 和 F-35 等四代机为辅 的格局,三代机和四代机占比分别为 84%和 16%;而我国战斗机主要以歼-7、歼-8 代表 的二代机占比仍达 43%,以歼-10、歼-11 和歼-15 为代表的三代机占比 56%,歼-20 和歼 -31 为代表的四代机尚未大规模投入使用。“十四五”期间将是我国军机结构性升级的重 要时期,三、四代机将基本完成对二代机的替代。新机型列装将推动军用碳纤维规模增 长。

图片[5]-碳纤维行业深度报告:市场需求与供给格局分析-一鸣资源网

根据《军机 航天航空 风电,让碳纤维派上大用场》中预测,按照未来 15 年军机 数量达到美国 70%测算,未来 15 年我国新增战斗机、运输机、特种飞机、加油机、教 练机和直升机预计达到 6500 架,各型军机数量与美国对标。按照各型军机空重和碳纤 维复合材料占比计算、碳纤维占比计算(碳纤维在碳纤维复材中占比约为 60%),未来 军机碳纤维需求量将达到 14154 吨,年均需求为 944 吨。随着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军用航 空领域上应用比例的增加和军机换代更新需求带来的数量增长,我国军机碳纤维需求将 持续呈现递增趋势。

3.1.2 国产大飞机带来商用航空巨大市场

民用飞机结构也逐步走向材料复合化,碳纤维复合材料在飞机结构中已高达 50%以 上。复合材料在大型客机上的使用,是从尾翼等次承力结构,向机身、机翼等主承力结 构不断扩展。在早期的 A310、B757 和 B767 上,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占比仅为 5%-6%, 随着技术的发展,碳纤维复合材料逐渐作为次承力构件和主承力构件应用在客机上,其 质量占比也开始逐步提升,在 A380 中占比达到 23%,开创了先进复合材料在大型客机 上大规模应用的先河。最新的 B787 和 A350,有更多部件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如机头、 尾翼、机翼蒙皮等,用量达到了 50%以上。

国产大飞机 C919 和中俄宽体机项目 CR929 都大量使用了复合材料。C919 是民用 大型客机首次大面积使用碳纤维材料,机身近 15%为树脂基碳纤维材料,而 ARJ21 在 建造的过程当中采用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只有 2%。CR929 的机身、机翼和尾翼都计划使 用碳纤维复合材料,预计用量占比约为 50%。

国产民机的发展将给航空碳纤维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一方面,C919、CR929 等型号 重量更大、复材用量占比更多,随着 C919 在 2022 年开始交付,国产民机领域碳纤维需 求将呈倍数的提升;另一方面,未来以 C919、ARJ21 为代表的国产民用飞机订单将继 续增长,进一步提振碳纤维下游需求。

图片[6]-碳纤维行业深度报告:市场需求与供给格局分析-一鸣资源网

4.1 日美技术领先

碳纤维制备技术发源于日本,经过漫长的技术改进和市场培育,日本、美国实现了 对碳纤维核心技术和产业的垄断。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波音公司对碳纤维的需求带动了 日本东丽公司的大发展;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国防发展对关键材料碳纤维国产化的要 求推动了美国赫氏公司的发展。日本东丽、东邦和三菱丽阳三家企业碳纤维从标准模量、 中模量到高模量,产品的力学性能品级齐全,品种规格丰富,产品设计紧紧围绕应用领 域,成为引领世界碳纤维发展的“三驾马车”。

当前,全球碳纤维主流生产技术掌握在日美等少数国家,主要代表厂商有日本东丽 (Toray)、东邦(Toho)及三菱(MitsubishiRayon)、美国赫克塞尔(Hexcel)、卓尔 泰克(Zoltek)(已被日本东丽并购)和德国 SGL 等公司。主要产品包括以美国为代表的 大丝束碳纤维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小丝束碳纤维两大类。

日本是碳纤维的主要生产国,而且是全球高质量 PAN 基碳纤维的供应国,日本东 丽更是世界上高性能碳纤维研究与生产的“领头羊”,业内一般对标日本东丽的产品标 准进行研发。

在小丝束碳纤维市场上,日本企业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占到全球的 49%;在大丝束 碳纤维市场上,美国企业所拥有的市场份额占全球产能的 59%,日美两国在市场上份 额上处于明显的主导地位。

原丝工艺方面,干喷湿纺工艺相比于湿法工艺有明显的优势,是先进的碳纤维原丝 技术路线,但由于干喷湿纺技术难度高,国内外具有干喷湿纺碳纤维生产技术的企业较 少。2010 年以前,仅日本东丽和美国赫克塞尔两家具有成熟的干喷湿纺碳纤维产品面世, 其产品是国际市场主流的工业领域及航空航天领域碳纤维,而我国目前主流仍为湿纺工 艺。

图片[7]-碳纤维行业深度报告:市场需求与供给格局分析-一鸣资源网

4.3 积极扩产加速进口替代

长期以来,国内碳纤维及复材都高度依赖海外供应商,2017 年以前进口碳纤维占比 一直都维持 80%以上。2021 年中国碳纤维的总需求为 6.2 万吨,对比 2020 年的 4.9 万 吨、同比增长了 27.7%。其中进口量为 3.3 万吨、占总需求的 53.1%,国产碳纤维供应量 为 2.9 万吨、占总需求的 46.9%。中国市场目前的总体情况仍是供不应求。

随着我国高端碳纤维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生产向规模化和稳定化发展,企业逐渐向 高附加值的下游应用领域延伸,多厂商积极布局低成本高性能碳纤维研发及扩产项目, 有望尽早实现进口替代。根据《2021 年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报告》预计,2022 年我国 国产碳纤维产能将达 7 万吨。

扩产项目中,上海石化于 2021 年投资建设年产 1.2 万吨 48K 大丝束碳纤维项目, 计划 2024 年全部建设完成,以满足我国轨道交通、汽车轻量化、无人机、大飞机等领 域对大丝束碳纤维的迫切需求。

随着国产大飞机 C919 对碳纤维的需求释放,以及 CR929 研发的推进,国内航空航 天市场对高性能碳纤维的需求将跨越式增长。中复神鹰募投建设航空航天高性能碳纤维 及原丝试验线项目,主要进行下一代 T1100 级碳纤维的研发,以满足下游市场对高性能 碳纤维的需求。

5 主要上市企业

5.1 中航高科:航空复材龙头

中航高科是航空工业集团旗下 A 股上市公司,是主要从事航空新材料研发生产、高 端智能装备研发制造的综合性大型国有控股上市企业,当前是国内航空新材料行业的龙 头公司。

图片[8]-碳纤维行业深度报告:市场需求与供给格局分析-一鸣资源网

5.1.1 资产重组进入航空新材料赛道

公司前身为 1956 年成立的南通机床厂,1994 年 5 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2015 年公司进行了重大资产重组,以非公开发行股票方式购买中航复材、优材京航、优 材百慕 3 家公司 100%股权,自此主营业务延伸至了航空新材料领域。

原公司本部机床业务改造升级为高端智能制造业务,加之重组注入的新材料业务, 公司成为新材料及装备制造领域具有相当规模和行业竞争优势的上市公司。2019 年剥 离房地产业务,形成以航空新材料、高端智能装备制造等为主业的业务发展格局,致力 于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新材料和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企业”。

公司各业务领域以子公司形式发展,目前有 5 个子公司,主要业务分为航空新材料 和高端智能装备两大板块,涵盖航空新材料、高端智能装备、轨道交通零部件、汽车零 部件、医疗器械等应用领域。

公司在高性能树脂及预浸料技术、树脂基复合材料制造技术、先进无损检测技术等 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复合材料制造设备先进,经验丰富,具备承担大型主承力结构和复 杂结构制件的制造能力。随着民用飞机、商用航空发动机等领域的发展,公司复合材料 相关技术生产能力将持续增强。

5.1.2 聚焦主业,中航复材盈利能力不断提升

2019 年公司为聚焦航空新材料、航空专用装备主业发展,履行 2015 年重大资产重 组时五年内有序退出房地产业务承诺,剥离了江苏致豪 100%股权和业务。2019-2021 年, 公司营收由 24.7 亿元增长至 38.1 亿元,CAGR 达 11.4%;归母净利润由 4.3 亿元增长至 5.9 亿元。2022Q1 公司营收 11.6 亿元、同比 16.6%,归母净利润 2.9 亿元、同比 22.7%。

图片[9]-碳纤维行业深度报告:市场需求与供给格局分析-一鸣资源网

2021 年公司研制的 M55J 级批量生产和交付,标志着我国高强高模类碳纤维关键 型号产品成功实现国产化,使 2021 年成为国产高强高模碳纤维元年;T800H 级航空应 用项目验证工作碳纤维研制环节的任务也基本完成;同时实现了对标世界先进水平的最 新型号 T1100G 级和 M40X 级产品关键技术突破。公司坚持“两高一低”战略,将高模 型、高强型碳纤维、低成本生产干湿法纺丝技术等世界领先的碳纤维产品和技术列入下 一步的科研攻关目标。

公司发展和整体布局实行“521”发展战略,即:坚持五大产业、两个平台和一个园 区的发展战略。

公司依托在碳纤维领域的全产业链布局,成为复合材料业务的系统方案提供商。当 前业务主要有五个板块,业务涵盖碳纤维及织物、预浸料、碳梁、复合材料及装备设计 制造等上下游。碳纤维及织物主要客户为军工企业,包括航空航天、电子通讯、兵器装 备等领域,其中 GQ3522(T300 级)已经稳定向军方供货十余年。

公司的风电碳梁业务主要与全球风电巨头维斯塔斯风力技术公司(Vestas)进行合 作,自 2016 年合作起,碳梁业务成为公司重要的业务支撑。业务规模大、规模效应明 显,且碳纤维在风电叶片应用前景良好,该业务有效推动了公司民品业务的快速扩张。

截至 2021 年公司碳纤维及织物产能为 2655 吨,预浸料 1375 万平方米,碳梁 1020 万米,同时公司还有多项扩产升级项目进行中。其中内蒙古光威低成本碳纤维项目规划 产能 1 万吨,一期在建产能 4000 吨,预计 2022 年建成投产;高性能碳纤维产业化项目 在建 M55J 级纤维产能 30 吨;“军民融合高强度碳纤维高效制备技术产业化项目”将进 行 T700G/T800H 级高性能碳纤维产品的生产。

图片[10]-碳纤维行业深度报告:市场需求与供给格局分析-一鸣资源网

光威复材拥有碳纤维的全产业链布局,拥有系列化的树脂体系,在核心技术的消化 吸收、新产品的应用开发、工艺的成熟稳定以及产品质量的跟踪反馈、装备保障等方面 拥有综合技术能力。公司还与国内航空航天领域所属企业、国外风电领域企业建立了长 期稳定的客户关系。未来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建设速度加快以及“双碳”背景下新 能源领域的快速发展,公司作为碳纤维全产业链供应商将持续受益。

5.3 中简科技:专注航空航天,高性能碳纤维主力供应商

中简科技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高性能碳纤维及相关产品研发制造商,具 备高强型 ZT7 系列(高于 T700 级)、ZT8 系列(T800 级)、ZT9 系列(T1000/T1100 级)和高模型 ZM40J(M40J 级)石墨纤维工程产业化能力,公司生产的高性能碳纤维 已通过航空航天型号验证,成为了国内大型航空航天企业集团的主要供应商。

5.3.1 发源并深耕于航空航天领域

2008 年 4 月 28 日,公司为承担科技部“863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工程化”重点项目 而成立。自成立以来,公司始终坚持高性能碳纤维的研发和生产。公司主要产品随着公 司研发的持续投入、生产技术的稳步提升而不断升级完善。

公司主要产品为高性能碳纤维及碳纤维织物,目前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主要 客户为国内大型航空航天企业集团,产品最终用户为军方。公司生产的高强型 ZT7 系 列(高于 T700 级)碳纤维及碳纤维织物在质量、性能等方面已超过国外同类产品先进 水平,批量稳定应用于航空航天主要型号产品。

图片[11]-碳纤维行业深度报告:市场需求与供给格局分析-一鸣资源网

公司在保证现有产品稳定供应的基础上,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耕耘具有高技术壁垒 的应用领域,开发具有高技术门槛和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产品。2019~2021 年公司研发费 用依次为 1668 万元、3068 万元和 4449 万元,研发费用率由 7.1%增长至 10.8%。

公司是我国高性能碳纤维技术研发和工程产业化稳定生产的领跑者,在我国率先实 现 ZT7 系列碳纤维稳定批量生产并应用于航空航天高端领域,且由于军品研发投入大 及认证周期长的特点,公司在 T700 级碳纤维批量供应方面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随着航空航天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对高性能碳纤维的需求将进一步提升,高性能碳 纤维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公司 ZT7 系列及以上级碳纤维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有望进 一步扩大,随着公司更高性能碳纤维逐步实现产业化,公司产品谱系将更为完善,有利 于公司在高性能碳纤维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5.4 中复神鹰:国内干喷湿纺工艺领导者

中复神鹰是集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建有连云港、西宁生产基地和上海研发基地,产能规模超万吨,位居国内前列。公 司自主建成了全流程碳纤维生产系统,在关键技术、核心设备方面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 权,率先突破先进的干喷湿纺工艺并实现产业化。SYT49S 及以上高端产品连年在国产 碳纤维市场占有率达 50%以上,下游客户达 500 余家,成为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碳纤 维供应商之一。

图片[12]-碳纤维行业深度报告:市场需求与供给格局分析-一鸣资源网

5.4.1 高性能产品全覆盖,产能优势显著

公司于 2006 年成立,2022 年 4 月 6 日上市,公司自成立之时起就专注于碳纤维产 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公司碳纤维的研制主要经历了湿纺工艺和干喷湿纺工艺两个阶 段,设立之初至 2012,主要从事湿法 T300 碳纤维的研发。自 2009 年起开展干喷湿纺 技术的自主研发,并于 2013 年在国内率先突破了千吨级碳纤维原丝干喷湿纺工业化制 造技术,建成了国内首条千吨级干喷湿纺碳纤维产业化生产线。之后公司继续通过自主 研发,逐步形成了以 T700 级、T800 级干喷湿纺产品为主,覆盖高强、高模中强、高模 高强等不同类别的高性能碳纤维。

公司经过多年自主研发与技术积累,形成了四个核心技术体系,分别为大容量聚合 与均质化原液制备技术、高强/中模碳纤维原丝干喷湿纺关键技术、PAN 纤维快速均质 预氧化、碳化集成技术和干喷湿纺千吨级高强/百吨级中模碳纤维产业化生产体系构建 技术。

中复神鹰突破了超大容量聚合、干喷湿纺纺丝、快速均质预氧化碳化等核心技术工 艺,系统掌握了 T700 级、T800 级、M30 级、M35 级千吨级技术以及 T1000 级、M40 级 百吨级技术,实现了高强型、高强中模型、高强高模型等类别的全覆盖。

公司的主要产品为碳纤维,产品型号包括 SYT45、SYT45S、SYT49S、SYT55S、 SYT65 和 SYM40 等,广泛用于航空航天、风电叶片、体育休闲、压力容器、碳/碳复合 材料、交通建设等领域。

公司产能及产销量水平均居于国内碳纤维企业前列。本部位于连云港的生产基地现 有产能 3500 吨/年,并正在建设西宁年产 10000 吨高性能碳纤维及配套原丝项目及年产 14000 吨高性能碳纤维及配套原丝等多项扩产项目,同时也在积极研发航空航天高性能 碳纤维。

图片[13]-碳纤维行业深度报告:市场需求与供给格局分析-一鸣资源网

5.4.2 下游应用广泛,业绩跨越式增长

公司的碳纤维产品型号丰富,能够满足下游不同领域的市场需求,广泛应用于航空 航天、风电叶片、体育休闲、压力容器、碳/碳复合材料、交通建设等领域。2021 上半 年,公司在体育休闲领域的销售量及收入占比最高,销售量为 496 吨、占总销量的 25%, 收入 1.03 亿元、占总收入的 27%。

近年来公司积极拓展航空航天等高端应用领域,2018年航空航天领域收入仅为1539 万元、占比为 5.08%,2021 上半年该领域实现收入 5303 万元、占总收入比达 14%。公 司的 SYT55S(T800 级)碳纤维已实现批量生产,且正与中国商飞展开合作。同时,公 司拟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主要围绕航空碳纤维应用及下游复合材料方向进行研发,持 续完善碳纤维产业链布局。

量价齐升带来公司业绩高速增长态势。2018~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由 3.1 亿元增长 至 11.7 亿元,CAGR 达 55.7%,归母净利润由-0.3 亿元增长至 2.8 亿元。公司业绩高速 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国内下游客户对碳纤维的需求持续增长,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 应用领域快速拓展,带动公司相关产品的销售数量和销售单价不断提高。同时,随着 2021 年西宁万吨碳纤维项目的陆续投产,公司碳纤维产品的产销量同比持续增加,带动销售 收入进一步增长。2022Q1 实现营收 4.6 亿元、增速高达 229%,归母净利润 1.2 亿元、 同比增长 200.8%。

2018 年~2020 年期间,公司毛利率水平提高较快,由 11.5%提升至 43%、提升了 31.5 个百分点,受益于产品的销售单价上升以及单位成本下降。

图片[14]-碳纤维行业深度报告:市场需求与供给格局分析-一鸣资源网

销售价格方面,由于高强型碳纤维的应用范围较广,随着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应用 领域快速拓展、下游客户的市场需求快速增长,航空航天及风电领域销售占比增加,带 动公司产品销售单价不断提高。成本方面,2018 年~2020 年期间公司主要原材料丙烯腈 的市场价格降幅较大,且随着公司产量的提高带来的规模效益,使公司碳纤维产品的单 位成本有所下降。2021 年公司碳纤维产品的销售单价进一步上升,但由于丙烯腈涨价导 致单位成本同时增加,毛利率略有下降。

随着公司业务规模扩大和营业收入的增长,2018~2021 年期间费用率逐渐下降。管 理费用率由 2018 年的 12.9%下降至 2021 年的 10.1%、下降了 2.8 个百分点,销售费用 率和财务费用率也分别下降 1.4 和 5.3 个百分点。公司研发费用相对稳定,主要原因是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碳纤维产品的研发,主要的研发投入和关键技术突破均发 生于 2018 年之前。

中复神鹰公司凭借十余年在行业的深耕和技术积淀,形成的四大的核心技术和万吨 级产量使其成为国内技术领先的碳纤维企业,产品性能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未来公 司将持续依托优秀的产品质量、充足的产能和优质的服务等优势,在维系原有客户的基 础上集中优势资源,聚焦航空航天等中高端市场,以实现业务高质量增长。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

© 版权声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