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军评:陆航下一代载具,路在何方?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施洋】
本周,美国陆军做出了一个将令未来直升机行业发展方向产生重大变动的决策——选定贝尔V-280型偏转旋翼机作为下一代的通用运输乃至武装直升机。
作为当代美、欧、中、俄都在激烈竞争的领域,美军在产品和技术上迈出的这一步无疑有着先行意义。与此同时,随着日本和英国、意大利签署了开发下一代战机的联合研发协议,五代机研制的国际竞赛也随之愈发热闹。
用“鱼鹰”换“黑鹰”
本周,美国陆军宣布贝尔公司的V-280偏转旋翼机击败了西科斯基-波音的SB-1高速直升机,赢得了美军“未来远程突击飞机”(FLRAA)的竞标。按照美军的计划,贝尔公司的V-280将在目前的技术状态下进一步完善,从技术原型机推进到可生产的状态,并将在批量投产后取代美军现役的差不多2000架左右的“黑鹰”通用直升机,成为未来美国陆军直升机力量的核心和代表。
美军最终还是放弃了西科斯基-波音的SB-1高速直升机
偏转旋翼机作为一种垂直起降直升飞机,与传统的直升机在技术原理上不完全一样,但在当代美军的规划里,V-280这样的偏转旋翼机就成了“黑鹰”直升机的直系替代者。作为陆军中集火力与机动于一身,能够快速部署和高速机动的直升机自问世不久就成为美军“空中骑兵”思想的重要践行者,美军直升机也成了美国从冷战时期到冷战后征战四方,到处干涉国际事务的象征。
一代技术大升级造就一代直升机,而一代直升机又塑造了一代的美军形象。上世纪50年代后期涡轴发动机技术大发展,莱康明T53发动机的出现,造就了越战时期美军遮天蔽日的UH-1“休伊”系列和AH-1“眼镜蛇”系列直升机;进入上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新一代通用T700发动机的问世,美国的直升机力量也实现了全面升级,UH-60“黑鹰”直升机和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这些美国陆军的主力机型以及他们在全球各地进行作战的画面,也因此成为了人们关于冷战末期及冷战后美国在全球进行武装干涉的重要印象。
但作为V-22这一长胡子的工程的项目发起方,美国陆军最终没有列装V-22
从技术角度看,V-280在规格上又做了相应的调整,在V-22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进一步发展。V-22是一款起飞重量20吨以上,载员32人,筹载量可达9吨的直升飞机,该机在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替代型号是CH-46,在美国海军的替代型号则是C-2,对于替代“黑鹰”的定位而言,这显然太大太重,因此V-280起飞重量只有14吨,载员也只有14人。而在关键的起降结构上,V-22偏转旋翼机将旋翼或者说桨叶与发动机作为一个整体,以两个短舱的形式布置在机翼两端,并在飞行状态变化时进行整体转动;V-280则发展为旋翼转动发动机不动的结构,减少了旋转机构的重量,让发动机在各种飞行状态下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也减少了动力系统对机身侧面的遮蔽,便利了诸如舱门机枪等突击运输飞机必备武器的布置和射界。
V-280和V-22一样都有超过500公里/时的巡航飞行速度,较好地实现了美军在JVX、FVL和FLRRA项目中着重的高速性能。这一速度上的优势甚至可能是其击败SB-1型高速直升机的关键因素之一——后者的巡航速度即使在使用新一代引擎的情况下才能达到420公里/时的水平。尽管SB-1的高速直升机构型在悬停性上天然更有优势,在折叠后的尺寸和展开起降时所占据的面积上也更加紧凑,但该机的设定巡航速度甚至达不到2019年美军对FLRAA设定的250节的最低要求,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高速直升机构型在高速性上与偏转旋翼机天然存在的差距。
日英两国的GCAP设想图(上日,下英)
相比世纪之交五代机研发领域只有美国一国公开推进的“孤独求败”,或者2010年前后在五代机领域中俄两国加入之后的“三国演义”,当今世界在新一代战机研发领域的状态多少是有点“百花齐放”了:中、美、俄三国一方面努力批量生产已有的五代机型号,一方面在继续研制技术上更先进的新战机;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日本这些曾在此前的四代机研制领域有所建树的国家看着第一梯队项目的成果,如今也组队搞起了项目;甚至土耳其、韩国、印度这样航空工业基础刚刚打下的国家,也都启动了本国的类似新战斗机项目,并且开始了原型机的制造和试验。
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种趋势,即高性能战斗机的研制门槛随着时间的推移“看起来”正在逐渐降低。在世界上第一款五代战机F-22问世的世纪之交,与该机相关的技术诸如先进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先进机体材料和结构研制能力、隐身气动设计能力、先进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先进机载武器技术等,除去美国,几乎没有第二个国家能够全部具备。
而随着各国技术的发展以及航空制造业强国在相关技术出口上的放开,航空大国独立研发五代机,或者几个航空强国“互通有无”分工研制,又或者一个国家在其他强国输出的技术或产品的支持下自行开展部分五代机研发工作,在今天看来都并非难以想象。
德国的台风战机和日本F-2战机合影,日本和西欧诸国都有一定的航空工业基础
相比冷战末期由英、德、意、西四国研制的EF-2000战机,GCAP在各方的技术实力上可能更加接近,但目标定位可能差异更大。相比欧洲战斗机研制各国都是北约成员,瞄准的都是20世纪90年代欧洲上空针对华约空中力量的作战需求。而英日两国眼下面对的假想敌战机型号和威胁目标乃至空战环境不尽相同,英国考虑的欧洲空中作战环境里,主要的威胁依旧是俄罗斯空天军以及以苏-57为代表的俄制五代机力量,而日本在东亚则要面对世界第二大空中力量手里规模全球第一的重型五代机机队,二者之间的威胁可以说差了几个量级。英国的战机作为其干涉全球事务的手段之一肯定要追求很强的多用途特别是对地打击能力,而日本在现行体制下对本国战机的打击能力要求自然不会那么高……不同的威胁自然会给战机项目本身的定位和研制方向带来巨大的麻烦。
在这类事情上如果要找历史刻舟求剑的话,英、德、意、西四国与法国因为舰载机型号和外销导向的分歧导致欧洲出现“台风”、“阵风”两种战机的情况无疑要比欧洲战斗机本身的研发故事看起来更合适。考虑到日本、英国、意大利又各自采购了F-35战机作为本国的五代机,一旦项目出现分歧,任何一方打起退堂鼓,直接选择全用美制战机也是可能的一种情况。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