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 | 火光中的逆行背影——回溯汕头南澳“10?23”森林火灾
“人在自然面前太渺小了。”想起大片烧毁的山林,王海洋无不叹息。
10月28日晚,在汕头南澳森林火灾发生后的第六天,王海洋结束了他本次的山火扑灭和后续林地巡查值守任务,从山里撤离,归队。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山火。10月23日19时许,汕头市南澳县深澳镇发生山火,火势迅速蔓延,平静的黑夜猛地被照亮。
“19时39分,支队指挥中心接到群众报警,称南澳县057县道牛头岭村附近山上起火。”作为汕头市南澳县后宅消防救援站当天的值班干部,王海洋第一时间赶赴现场,“19时50分,我们已经到达起火点,当时出动了4辆消防车和19名指战员。”
山火来势汹汹。汕头市、县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立即成立扑火临时指挥部靠前指挥,并迅速组建现场处置、物资保障、通信、交通管制、人员疏散、宣传等各个工作专班投入工作。汕头市消防救援支队先后调度8个消防救援站共21辆消防车、118名指战员开赴前线作战,与多方力量联合开展灭火战斗。
10月25日16时20分,明火基本被扑灭,火烧迹地清理和林地巡查值守工作随即开展。
10月30日,随着最后一批值守的消防救援队伍也从南澳县撤离,至此,南澳森林火灾的扑救工作正式宣告结束,未接到人员伤亡报告。
结果看似幸运,背后却是万众一心的众志成城。
“一个人很渺小,一群人的力量却很伟大。”王海洋这样说道。
火起
秋冬干燥,海岛风大,一点火星随时能够引发一场山火。
“23日晚,我们到达起火点后,发现山脚狭窄、山坡崎岖,人下不去,水枪水带难以铺设,只能在057县道边上压制火力。”据王海洋回忆,山火蔓延极快,燃烧凶猛。
按照部署,消防救援队伍迅速在山林火场沿线和前线开展灭火处置工作。然而,风力大、风向变幻不定,是这次山火扑灭的最大难题。
“本来火势控制得差不多了,但是大风一吹,火又烧到了另外一边的山。”彼时,在前线灭火的王海洋不知道的是,当晚的风力竟达到了10级。
在呼啸的风声和劈啪作响的火声中,消防指战员们沿着崎岖的山坡,通过远程供水车组不间断供水,利用近40盘水带纵深向山上推进,深入最前线开展灭火工作。
“这里刚扑灭,那里又燃起来!”即便如此,前线扑救队员们依然直击火源腹地。
借着火光和照明灯,他们顶着刺鼻呛嗓的浓烟,利用水枪、高压水雾灭火器和灭火风机等灭火工具,向火场逐个发起进攻。
10月25日16时20分,经过数百名救援人员40多个小时鏖战,明火基本被扑灭,未接到人员伤亡报告。
排查
“火不灭,人不走;火灭了,人得守。”
按照汕头市森林防灭火指挥部的部署,明火扑灭之后,各方责任要继续压实,做好对火烧迹地的清理和林地巡查值守工作,避免复燃。
分片包干,安守防线。据悉,为防止火点借风力复燃,指挥部集结澄海、潮阳、濠江、金平等多支应急救援队,以及南澳县有火场救援经验的干部群众,组成一支500多人的火场清理队伍,分4路对葫芦山、海鸭田等过火区域进行排查。
由于地形复杂、秋季风力大、风向多变等因素,火灾后续工作依然十分艰巨。不少救援队员都全力以赴,克服困难,通过徒步的方式,背水桶、扛铁锹、上山梁,全面对火场进行地毯式排查。
“我们加强现场巡逻,一是看看有没有残余的火点或者冒烟点,另外一个就是加强夜间的值守,防止风势或者气象变化引燃新的火点。”
陈炳旭告诉记者,山上植被以马尾松、灌木丛以及杂草为主,易燃难灭,清理现场就是对火点、冒烟点甚至未起火区域进行再次确认,保证万无一失。
守护
山火无情,但人常怀爱意。
25日下午,当汕头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一站在南澳县葫芦山进行灭火时,一名群众携带绿豆汤、面包前来慰问参战指战员。
“我们收到了一份很珍贵的礼物,是一名小朋友为消防员们画了一幅画,并嘱托家长一定要送到我们手中。”特勤大队一站中队长范思亮告诉记者,收到这份礼物后,连续作战30多小时的消防指战员们颇受感动,也非常感谢南澳人民的关心和支持。
“再苦再累都值得。”范思亮这样说道。
天边红光消散,烟雾也逐渐消弭。据悉,为了感谢一线消防指战员的艰苦付出,海岛居民、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纷纷自发组织志愿服务队伍,为消防员们送上热粥、香饭、面包、饮用水等物资。
经此一役,陈炳旭颇受启示,他告诉记者:“今后要进一步全面提高森林火灾防控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 ;二来就是要持续做好预案演习,提高火灾的应急处理能力。”
截至记者发稿,南澳森林火灾的起火原因仍在调查当中。
【记者】蔡沚彦
【图片支持】汕头市消防救援支队全媒体工作中心
【作者】 蔡沚彦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