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道元水经注说三峡北岸没有猿 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写错了吗?
在问答里看到这么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有人认为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这句诗写错了,对此你怎么看?
题主还引用了这个问题的出处:
清代学者梁章钜在他的《浪迹丛谈》一书中,认定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的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是错的。因为据史书记载,三峡猿只生长于南岸,北岸巫山山脉是南北走向,正迎着北方寒风,猿猴不宜生长,有人从南岸捉猿放到北岸,这猿最后还是跑回了南岸。
前言
老街查了一下这本书,发现题主歪曲了梁章钜的意思,这一段出自《浪迹丛谈》,原话是:
客有语余曰:“太白《早发白帝城》诗云‘两岸猿声啼不住’,考《水经注》,瞿塘峡多猿,不生北岸,非惟一处,或有取之放著北山中,初不闻声,将同貉兽渡汶而不生矣,然则白诗误。”
原来说李白诗写错了的不是梁章钜本人,而梁章钜的说法是:
余曰:“此考据固精,然诗家则不应如此论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您考据的信息确实很详细,但是真正的诗人可不是这样来分析诗句的。言下之意:和您呀,鸡同鸭讲,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吧……
一、诗家语 艺术与生活
用现在的话解释,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诗人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于写论文或者写散文,无论是不是只有南岸才有猿声并不重要。《随园诗话》的作者袁枚说过:考据家不可与论诗。
或訾余《马嵬》诗,曰:石壕村里夫妻别,淚比长生殿上多。’当日贵妃不死於长生殿。”余笑曰:“白香山《长恨歌》‘峨嵋山下少人行’,明皇幸(亲临)蜀,何曾路过峨嵋耶?’其人语塞。”
作诗不是做学问,更不是考据,所以袁枚还说过:”所谓学人之诗,读之令人不欢“。
诗人的语言不是物理和数学的公式,当然不会有人认为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信口雌黄,但是在历史或地理范畴里常有人喜欢考据。
在上面那段话里,袁枚说白居易《长恨歌》写到‘峨嵋山下少人行’,唐明皇也没有路过峨眉山呀?你跟我瞎扯什么杨贵妃不是死于长生殿呢?于是这个以为抓住袁枚错误的人一时语塞……
关于诗家语,老街以前写过一篇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只背唐诗宋词写不出好诗 先花10分钟学学诗家语》
不过关于三峡的猿声,确实有些故事可以聊一聊。
二、两岸猿声并非一处猿声
我们常常有这种感觉, 坐火车时两侧窗外的村野山峦延绵不断,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打开手机的导航却发现几十里上百里的路程转瞬而过。 坐飞机时也有这种感觉,彷佛窗外天空白云没有太多变化,我们却在不知不觉中行过了千山万水。
视觉如此,听觉也是如此。两岸猿声虽然不断,但是上船时的猿声,当然已经远去, 三峡岸边猿声此起彼伏,因此会有延绵而来的“啼不住”之感。如果写作“两岸涛声鸣不断,轻舟已过万重山”,用以衬托轻舟之快,意思也是一样的,只是不如“猿声”更加形象。而且三峡的“猿声”也有出处,李白之前的很多诗人也经常使用这一意象。
三、诗歌里的三峡猿声
古人写关于三峡的诗歌,“猿声”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北魏的郦道元在 《水经注》中就记录了有渔歌唱到“猿鸣三声泪沾裳 ” 。而李白的这首《早发白帝城》更像是一首櫽括体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的这首诗把郦道元下面这一段话,用上面28个字写了出来: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在李白之前,早就有诗人写三峡的猿声。《赋得巫山高诗》(南北朝·王泰):
迢递巫山竦,远天新霁时。树交凉去远,草合影开迟。
谷深流响咽,峡近猿声悲。只言云雨状,自有神仙期。
隋朝的崔仲方《夜作巫山诗》:
荆门秋水急,巫峡断云轻。若为教月夜,长短听猿声 。
比李白晚的诗人,写三峡也常常写入猿声,唐朝李涉的《竹枝词》:
荆门滩急水潺潺,两岸猿啼烟满山。渡头少年应官去,月落西陵望不还。
大概是古代生态比较好吧,似乎有山水就有猿,例如宋·来廷绍去洞庭湖时也要写到”猿声“,《洞庭夜泊 》:
两岸树苍苍,孤舟湘水旁。猿声啼不住,明月照篷窗。
四、三峡北岸没有猿吗?
郦道元《水经注·三十三》写到:
峡中有瞿塘、黄龛二滩,…….此峡多猿,猿不生北岸,非惟一处,或有取之,放著北山中,初不闻声,将同狢兽渡汶而不生矣。
这一段话是《浪迹丛谈》“客有语余曰”的出处,郦道元说瞿塘峡这一段,猿不生于北岸,有人抓来放到北岸后,结果就像《礼记·考工记》所说的:
桔逾淮而北为积,鸜鹆不逾济,狢逾汶则死,此地气使然也。
郦道元说“狢兽渡汶而不生矣”,即引用了《礼记·考工记》,意思是到了北岸猿就gameover了。
不过有一个问题需要特别说明,就是郦道元作为北魏人,他一生根本没有到过三峡,《水经注》中很多内容是搬运的。
例如南朝宋·盛弘之的《荆州记》中“自三峡七百里中 ”这一段,就被直接拿来放进了《水经注》。东晋的袁山松的作品《宜都山川记》 ,其中关于三峡也写到:
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一百许里,山水迂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象类,林木高茂,略尽冬青。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郦道元说“猿不生北岸”当然是道听途说,但是一定有出处。不过隔岸无猿,听起来总是不太可信。著名的神女峰在巫峡长江北岸,据说巫山庙(高唐庙)就在那里,有不少诗人拜谒巫山庙时说自己听到过猿声。
婵娟似恨襄王梦,
猿
叫断岩秋藓稀。《巫山庙》(唐·刘沧)乱猿啼处访高唐,路入烟霞草木香。《谒巫山庙》(唐 `薛涛 )
这些唐诗也许能当作北岸有猿的一点点佐证吧。或许魏晋南北朝时期北岸无猿,到了唐朝气候改变,人家猿也“与时俱进”,有一部分把家搬到了北岸也未可知。
五、三峡猿声是什么时候消失的?
94年我第一次坐船过三峡,感觉两岸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当然我也没有特别注意两岸的地貌,其实注意了我也看不懂。不过三峡早就听不到猿声了。
有诗友说,他在6、70年代经常往来两岸,能听到猿猴的鸣叫。老街觉得,古人说的猿应该不是猴,诗人们是不是把”猿声“和”猴声“混为一谈我也不好说。
不过猿声与猴子的叫声应该是不同的,我印象中猴子叽叽喳喳的叫声,应该不会像猿声那样“属引清异、空岫传响,哀转久绝”。
清光绪年间赵熙过夔州时写过一首诗:
李白乘舟别故乡,桃花绿水下瞿塘。如今两岸猿声少,不尽春愁落夜郎。
据说1988年,有专家在三峡地区发现了长臂猿下牙床,分析表明,长臂猿在三峡地区绝迹的时间距今仅200年,或是不到200年。说明赵熙”如今两岸猿声少“还是比较真实的。
结束语
至于”三峡猿只生长于南岸,北岸巫山猿猴不宜生长“的说法有没有道理,老街也不清楚,好像发现长臂猿化石的地点确实是在南岸地区。
但是无论猿声是不是只在南岸,并不妨碍诗人们写作两岸。第一,耳朵听见的声音肯定没有那么准确,就算是南岸才有长臂猿鸣叫,声音在两岸间回荡也是有可能的传入耳中也是可能的;第二,文学艺术毕竟不会拘泥于完全真实的景物。
下次去动物园,好好观察一下猿和猴。不过动物园里好像只能听到猴子打架嬉戏时的叽叽喳喳,猿的鸣叫声很少有机会听到,每次去只能看到他们悠闲地睡觉或者晒太阳。今天我们再想听到猿声,似乎只能通过电视上的《动物世界》了。
@老街味道
只背唐诗宋词写不出好诗 先花10分钟学学诗家语
岳云鹏春晚相声“对对联”满堂彩,不过真正的春联可不是这样对的
你能用年、相思、爱、团圆作诗吗?顺便了解一下怎样创作绝句
格律诗平头、失黏、上尾、三仄尾、三连平、落韵、撞韵必须避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