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征稿|“随手拍”栏目需要什么样的照片?
自2020年9月20日《羊城晚报》“随手拍”摄影专栏开设以来,收到大量来稿,现从中选发一些以作样板,并在每幅作品后略加点评,仅供参考。
“随手拍”栏目旨在鼓励读者随时随地拍摄反映当下时代精神、有当下时代气息的普通人精彩瞬间的照片,要求如下:
1、内容要与当下现实有关,能反映当下现实人的生活、劳动,或者能表现出当下现实人的情趣、精神风貌;
2、在上述基础上,再去追求独特的主题,特别的美感,独到的角度,深刻的意涵;
3、一定要避免纯粹的风光照风景照静物照,单纯的风景照片是不被采用的;
4、来稿请附上100-200字的简短文字说明,一定要有时间、地点,以及个人感受;
5、投稿邮箱:ycwbwyb@163.com。稿后请附上真实姓名、身份证/护照号码、电话号码,以及建行或工行的账号、开户行信息(如无此二家银行账户,也可提供地址、邮编),以便寄发稿费。如需样报,请提供姓名、地址、邮编。
“天降神兵” 图/文 邓琼
8月酷暑,自驾车从广州北上。一路上,风和日丽,晴空万里。坐在副驾驶座位上,眼望蓝天白云,心旷神怡,不时举起手机捕捉光影。在京珠高速衡阳段,忽然看到远方高压电线上有两个黑点,原来是电力工人正在维护线缆,遂留下这张“随手拍”……天地大美而无言,向劳动者致敬。
点评:无论是从色调还是构图上看,这都是一幅绝佳美照。三分之一暗夜画面,突然被墙上更大面积的澄光照亮,右上角那轮月亮位置恰到好处,月晕圆满,散发晖光,与图中陋巷深处正在眺望的一大一小构成关于“团圆”的呼应。
铁门后面 图/文 席地[澳门]
有一次,我家的猫溜掉了,我四处寻找,循着声音我转进了一条巷子里头。
我呼叫它的名字,但它就那样安静地蹲在一道黄色铁门的后面,里头是一片拆掉的空地,杂草丛生。
我站起来,蓦然看见了这道门上的留言:“60年前在二楼中间房和父母弟妹住过5年。”我随手拍了下来,心想,这道门后面本来是空空荡荡的,但这些留言的存在,使这道生锈的门有了打开的可能——
这老人的留言,是说给历史听的。
点评:这张照片题材十分当下,一大群舞蹈间歇的女孩,围看一个怀抱婴儿的母亲。这位母亲应该也是在等跳舞的大女儿下课,她一边身上挎着包,耳朵里还塞着耳机,可见工作很忙,一心多用。那群女孩的目光聚集在婴儿身上,也有一个望向画面外的拍摄者,形成既热闹又有序、既集中又有趣的视觉关系。
都市奏鸣 图文 唐亮
这是我路过广州恒福路时随手拍下的镜头。
高架桥、灯柱、骑着摩托赶路的快递小哥……构成了一组都市奏鸣曲。
核酸检测 图文 唐亮
6月10日,广州市农林下路一个临时核酸检测点。晚上9时多,天下起了雨,排队检测者纷纷撑起了伞。该临时检测点一直开放到晚上10时。
清香特供 图文 唐亮
广州的夏天几乎每天都是35℃以上,热得发晕。7月12日,上了一部出租车,发现司机在车里摆上了一把新采摘的茉莉花。心情顿时清爽起来。车有茉莉,予人清香。
一家四口 图/文 唐亮
初秋的广州夜晚,飘着细雨。在通向广州塔的海心桥上,四口之家似乎游兴不减。爸爸在查看手机,妈妈为两个孩子打着一把紫色的伞。灯火辉煌的摩天大楼再绚丽也是背景,一把伞为一家人撑起一片温馨。
点评:这几张照片自成风格,一是经过后期加工,整体呈黑白色调,只保留其中一个小景物的颜色,或红或黄或绿,形成鲜明色差,也起到一种强烈的聚焦效果。二是平民视角,取景身边的都市生活,以小见大,有人文关怀。
重焕生机 图文 郭锦洪
新冠疫情严峻的时候,网红打卡地广州太古仓曾经人气冷落。随着抗疫作战取得阶段性胜利,太古仓重焕生机。6月30日一大早,一群青年男女来到太古仓亲水平台进行晨操训练。晨曦中,他们的谈笑声充满了青春活力。
点评:这张颇有几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纪实摄影的味道。云团遮盖,天色不明朗,似乎气氛仍异常。几位统一着装的公司员工在珠江边晨练,却是嬉嬉哈哈的,有的认真操练,有的有点“不正经”,有一种违和的青春快乐。如果看了图片说明中的时间,就会明白,原来那是在因新冠疫情长时间宅家后开始可以出门到户外运动的时候,因此也算留住了时人瞬间的精神风貌。
老大南瓜 图/文 徐曙光
秋冬时节,浙江开化县村头镇大黄山村。村民徐善富种植的南瓜喜获丰收,屋里屋外堆放着200多只老南瓜,这些南瓜平均每只都有十几斤重,最大的一只有30多斤重。
村民们的南瓜都种植在云雾缭绕的高山上,味道好,在市场上十分畅销。
点评:这张照片的吸引人处,一是那个南瓜的巨大,而且占据照片的主体,阳光、远山,和煦温暖。二是两位瓜农像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质朴笑容,丰收的喜悦溢满画面,此时无需更多深意。
雨中外卖 图/文 易国斌
雨哗哗地下着,豆大的雨点不停敲打着小汽车的玻璃窗,路上行人稀少。 突然,透过汽车的玻璃窗,我看到一位穿着黄色衣服的外卖小哥,也许是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东西送达目的地,在雨中骑着摩托车急驶。生活不易,可见一斑,愿人与人之间能多一些理解和体谅。
点评:这张照片最能说明什么是“妙手偶得之”。
蒸蒸日上 图/文 施敏
随着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在江苏海门余东古镇老街上,蒸馒头的灶头热气腾腾。
古镇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历尽沧桑,尽管平日街上清冷,但一到年底,外出谋生的人们大多会赶回老家过年。在准备年货的日子里,年味越来越浓了。
点评:这是一张很好的“随手拍”,一是很日常,天光云色有点暗淡,正是日常生活的一天,无需刻意夸张;白墙黑瓦木排门,以及墙上画着的柳叶燕子,透露出江南的韵味。高挂的红灯笼似乎寓示喜庆的年节近了,灰色的电闸、凌乱的电线,显出一丝乡间的气息。二是在一派沉静中,老旧街巷里的蒸屉烟气缭绕,静中生动。更妙的是,镜头恰好捕捉到了一排蒸熟的包子从蒸屉中剥落的瞬间,弹性可感,动感十足。远近几户人家都在忙碌着,说笑着,大多是深色衣裳的老人家,也许年轻人正在外打工,仍未回家;其中一人戴着帽子,口罩,则是当下时代的标配。(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西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