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回应《罗振宇的骗局!》:不值得讨论

罗振宇回应《罗振宇的骗局!》:不值得讨论

图片[1]-罗振宇回应《罗振宇的骗局!》:不值得讨论-一鸣资源网

作者:龚进辉

今天,一篇题为《罗振宇的骗局!》的文章(其实是旧文,时不时被拿出来说事)刷爆朋友圈,该文直言大部分知识付费(包括罗振宇的得到)其实都是大忽悠。当事人罗振宇在朋友圈引用润米咨询创始人刘润的话,暗示这篇文章不值得讨论。

《罗振宇的骗局!》一文列举了得到的三宗罪:一是罗胖子更多意义上满足了绝大部分人不喜欢读书却喜欢被人称之为读书人的虚荣心;二是得到传授的知识常常“药不对症”;三是得到传授的知识“是未经你思考的”。

“罗胖确实十分懂你的焦虑,但他永远无法治好你的焦虑,他只会不断挑逗你,给你制造焦虑。”文章称,比卖知识更高明的,是卖焦虑感。

同时,文章为那些患有知识焦虑症的人开出了“药方”,真正的学习要有目标定位、要懂问题驱动,而且勤奋很重要,它是优秀结果的必要非充分条件。至于充分必要条件,则是拒绝思维懒惰,习惯于深度思考,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被罗振宇引用的刘润原话如下,“这两天不少人问我对一篇文章的看法,我回答:不值得讨论。写那篇文章的人,放在20年前,会写《读书无用!卖做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放在10年前,会写《MBA无用,读完总裁班后,公司终于倒闭了!》。”

事实上,《罗振宇的骗局!》一文对罗振宇的质疑主要集中在碎片化学习上,把碎片化学习与忽悠划上等号,认为系统化学习才是学习的正确姿势。众所周知,罗振宇是碎片化学习、终身学习的倡导者,他认为用户时间的碎片化是既定事实,用户选择用碎片化的学习来填充这些时间,是有价值的真实需求。

不难看出,双方在系统化学习与碎片化学习孰优孰劣这一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前者强调系统化学习对完善知识体系的助益,后者突出碎片化学习的现实性。貌似二者说的都很有道理,你会支持谁?

我个人偏向于支持罗振宇,系统化学习思路正确,但对时间的完整性要求很高,需要学习者腾出一整段时间来学习,而且是常态化,这并不现实,而碎片化学习是指学习时间的碎片化,利用等人、出行、聚餐等空闲时间来学习,总好过看剧、玩游戏,而不是指学习内容的碎片化。

至于深度思考,我认为与学习方式无关,无论是系统化学习还是碎片化学习,都要需要经历深度思考的过程,才能把“知道”真正沉淀为“知识”,为己所用。如果学习者不愿意深度思考,只想获取现成观点或结论,再好的学习平台也帮不了他,即便是系统化学习所得也只是流于表面。

或许是学习场景更加多元化,因此《罗振宇的骗局!》一文才会片面认为碎片化学习与深度思考无缘,其实不然,只要学习者愿意思考,碎片化学习也会收获颇丰。

话说,碎片化学习没那么糟糕,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碎片化一直是最终结果。试想一下:你读一本书、学习一个学期课程,最终脑海中浮现的不就是一些碎片化的印象,比如几个动人的场景、几个金句、几个精辟的结论。如果学习的结果是碎片化,那碎片化学习有何不可?

因此,我的大致观点是:系统化学习好是好,但不太现实,碎片化学习更为现实,学习效果不一定会大打折扣,无论采用哪种学习方式,深度思考都必不可少,它是将所看真正转化为所得的催化剂。学习还是应该从现实出发,不必拘泥于系统化学习的条条框框,通过所学课程来填补自身知识盲区,勤于思考,最终实现认知升级。

© 版权声明
THE END
I lose, I lose, but I never give up.
我输过,我败过,但我从未放弃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