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每天有 5 亿人吐槽微信,有 1 亿人在教我做产品
微信公开课越来越像苹果的 WWDC 开发者大会,是一个连接微信、开发者和用户的大 Party。而这场大 Party 往往因为张小龙对于产品的哲学思考而变得不同。
微信无疑是移动互联网最伟大的产品之一,它的伟大之处不止在于庞大的用户量,还在于对用户的尊重,近 8 年来都能把「不打扰用户」贯彻始终。这款月活超过 10 亿的国民级应用,改变并且承载了无数国人的生活,以至于微信的表情包都能成为划分几代人的新维度。
马化腾对此仍有疑问,这就能避免垃圾信息的出现吗?张小龙回答称:
垃圾信息自然而然就没有了,因为这都是用户订阅的信息。
因此公众平台的前提是帮助什么样的人来解决什么问题,帮助那些拥有好服务的人去触达他潜在的用户,让用户更容易连接到他们。如果没这个出发点,就会做成一个流量分发的平台,微信不想只是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张小龙总结出了这背后的原动力,就是要让创造价值的人体现价值。比如:一个盲人按摩师通过公众号和小程序等工具来招揽客源,那就不用再依靠某个固定的地点来服务,盲人按摩师一直在创造价值,但没有这些工具,他的价值不能被更大程度地体现出来。
张小龙表示,不只是公众号,微信生态上的不同产品,像小程序和小游戏,背后的原动力也是一样。很多人担心一些运营动作跟微信规则冲突,其实微信的所有举措都是在围绕这个原动力。而目前互联网中一些现象让张小龙看不懂,他提到很多 app 的目标变成了去争夺用户市场,这是违背常识的。
他认为技术和互联网的使命是帮助人们提高效率,而不是把时间耗在你的应用里。比如:资讯类工具,应该帮助用户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有用的信息。
用户以前会写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现在不写了。小说虽然不写了,但人们的创意并没有消失。张小龙更希望小游戏像一本小说,用户进入小游戏,就能感受各式各样的情节。张小龙甚至希望小学生也能够开发一款小游戏,小游戏会是小学生想象出来的世界,他的同学都能玩。
在越来越多的游戏从业者入局小游戏时,张小龙却希望有更多没做过游戏的开发者进入小游戏。在他看来,已经尝试过游戏创作的开发者想法是受限的。反倒是没接触过游戏设计的人,更可能带给用户耳目一新的内容。
当然,微信会给创作者应有的回报,因为「创意得到回报,平台才有价值。」张小龙希望小游戏和创意联系起来的心如此殷切,就差把小游戏直接更名为「创意小游戏」了。对张小龙而言,他始终希望微信平台的小游戏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不是三连消的。
微信公众号改版的效果怎么样?
在张小龙在台上演讲的时候,无数公众号都在现场或者屏幕前疯狂码字,比如正在写这篇稿子的我,张小龙现场的一句玩笑让我们很「扎心」:
(微信公众号)一开始其实不是为你们准备的。
张小龙表示很多人看起来微信公众号的红利期已经过去了,不过红利从来就不是微信考虑的一个范围。他简单回顾了微信公众号的发展历史,他提到早期公众号 70%-80% 的阅读来源都是来自朋友圈,不过几年过后这种情况已经改变。
一是因为用户接触信息的渠道多了,而且很多公众号内容没有可持续性,这都会让用户粘性降低。关于公众号打开率降低的消息在这两年甚嚣尘上,公众号去年也做了不少改变,从改版「信息流」,到把「点赞」改为「好看」,将社交和内容传播高度绑定在一起。
张小龙认为,通过社交推荐来或获取信息,其实是最符合人性的。正如笔者在此前一篇文章中说的:
如今推荐算法已经在互联网无处不在,但即便在数据和算法决定并主导着用户看什么的当下,微信依然更多相信人的意义,倡导人与人、人与内容间主动的连接。
至于被认为是「信息流」的公众号改版,张小龙表示大家都喜欢把事情简单的标签化,把往下滑的展示方式都当做信息流。比如邮箱把所有文件放在一起就是信息流了吗?其实只是把几个文件夹放在了一起展示而已。
张小龙表示他考虑的并非什么是信息流,而是要用什么合理的方式来展示信息。那这些改版效果怎么到底怎么样,这是两千多万个公众号背后的运营者所关注的。
张小龙表示改版的效果不太明显,不过虽然没有明显提高,但也没有变得更差。张小龙也提到,公众号改版只能提高用户的阅读效率,但对内容质量和吸引力不会有什么改变,没有好的内容做再多改版也没用。
好的内容才是根本。
张小龙认为一个好的平台的责任是形成一种机制去鼓励更多人去创造好的内容,比如:微信最近推出的洗稿投诉合议机制就是其中一种。因此如何鼓励公众号去生产更多优质的内容,是下一步最大的挑战。
张小龙表示在公众号上其实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微信也做了很多,比如去年推出的公众号 app ,初衷就是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写文章,但最后没有达到这个目的,但大方向仍然是吸引更多人进来创作。
刷朋友圈是每日社交任务
张小龙没有解释什么是社交,让大家自己理解,但是他分享了自己对社交起源的理解。当人类成为群居动物时,社交就产生了,当时社交的最大诉求是个体不被一个群体所排斥,因此个体会去吹牛逼。现在大家发朋友圈,其实也是延续古老的习惯。
那么沟通的本质是什么?
张小龙认为,是把自己的人设,强加给对方的一个过程。他也是对于社交的一种想象。发朋友圈,就是把自己的人设通过朋友圈的方式,塞到所有的朋友脑袋中的过程。每一条精心挑选的朋友圈,都是在推广自己的人设。
越是自己的短处,越是要发个朋友圈来强化它。
大部分的人都很难写出一大段很精美的文字,但是拍一张照片就比较容易。然而朋友圈记录了每个人最真实的状态,因此在 7.0 版本中做了发视频动态的功能。
张小龙公布了朋友圈的数据:每天 7.5 亿人使用朋友圈,平均每人每日 10 次打开朋友圈,总数是 100 亿次。1 亿人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
刷朋友圈已经成为每个微信用户每天都需要完成的社交任务。它承载了中国人的线上社交,也是最高效的一个社交工具。
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朋友圈越来越多人在用?因为人的社交习惯和需求没有改变。
线下的社交是很低效的,因为人们需要跨越时间和空间才能做到。而朋友圈是开放了一个新的社交场所,它像是你每天走过的广场,每条朋友圈就像是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的人。每天刷完朋友圈,就像从广场走过,也就完成了社交。
这样一个高效的社交工具,大家很难离开它。但是朋友圈是一个公开的广场,当好友越来越多的的时候,在朋友圈上的压力也会很大。有人就因为社交压力把朋友圈设为了三天可见。三天可见的开关也是微信里使用人数最多的开关,大概有 1 亿用户将朋友圈设为了三天可见。
在张小龙看来,三天可见并不会让人降低发朋友圈的频率,因为社交反馈被限制,这反而会让人更勇敢地发朋友圈。在朋友圈进入人数持续增长的现在,张小龙也对自己曾经的产品做了个「如果」的设想。如果能把朋友圈重新设计一次,张小龙会把朋友圈和个人相册分开。就算有相册,相册也必须是私密的。
在张小龙看来,朋友圈和相册是两个独立的东西,只是不小心混在一起了。
朋友圈的反面,就这样吧
张小龙认为 Twitter 是一个很伟大的产品,他影响了后来很多种产品的形态,例如微博。
腾讯也做过微博,在微博输入框会有一个提示,提示文字是「你在想什么?」
这其实是微信和其它应用的本质区别。因为微信是一个手机 app,它是跟着用户走的。而用户在使用电脑时,就只能看着屏幕。张小龙为此举了个例子:「摇一摇」就不可能出现在电脑里,因为用户摇不动电脑。
「人是环境的反应器。环境是什么,你就会怎么想问题。」
当你在电脑前,电脑就是你的环境,但你拿着手机时,手机就是你的环境,这是真实环境。你不是在回忆,你是在经历。这也是朋友圈和之前记录文字不同的地方,手机端是可以拍摄照片记录的,而不是回忆。分享了那么多的朋友圈,其实还是为了引出视频动态。
在张小龙看来,未来几年大家还是离不开朋友圈,但朋友圈可能无法代表未来的趋势。未来大家可能需要一种更轻松的方式获得回馈,同时用户也能更勇敢地表达自己。在视频动态发布的时候,有人说微信也开始做视频了。
对此,张小龙并不认同,在他看来,视频只是载体,而微信做的是社交。你不会拍很多视频来记录生活,因为视频并不是用户的需求。用户是不会重复地看手机里的视频图片的,因为记录和拍摄本身并不是需求。用户是因为分享有意义,才会拍摄做记录。
微信要做的事,是让人能够记录他正在经历、正在发生的东西。视频动态的出现是为了一种更好的社交模式。
张小龙直言,微信没有能力改变、培育用户的习惯。他们有能力的是通过社交化的设计让用户获得社交的回馈。
视频动态是朋友圈的反面,它应该是真实的,不一定美好,但是真实。如果有细心的用户,他可能会发现,视频动态发布完成的按钮不是发表,不是完成,而是「就这样」。因为视频动态就应该是真实的,就这样。
对视频动态这个产品而言,张小龙认为其最终的走向是让用户在压力最小的情况下拍摄一些记录自己世界的东西,同时用户有足够的动力去做这件事。所以后续微信会为视频动态做更多的改版,让更多人展示出自己真实的一面,同时也能获得他人的认可。
微信也会给视频动态更多的耐心,让它成为一个生态。在张小龙看来,视频会取代照片,成为未来更多被采用的载体。
张小龙表示「我觉得一个好的产品是不需要费那么多口舌去解释的。」不过这场原定两个小时的演讲,最终延长到了四个多小时,张小龙也调侃道:
所以我解释了这么多,说明我们产品做得真的还不够好。但纵观互联网,已经很难找到多少做得比微信更好的社交产品了。
作者:星佑、李超凡、冷思真